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毒蛇咬伤中毒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公共卫生问题,与许多人的生命健康与人身安全息息相关。在中国,公认的具有剧毒的毒蛇有十种,俗称“中国十大毒蛇”,其中分布最广的毒蛇是中华眼镜蛇。中华眼镜咬伤中毒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软组织局部肿胀、坏死,严重者导致截肢,甚至死亡。使用抗眼镜蛇毒血清是治疗其咬伤中毒的首要选择,蛇咬伤中毒后及时有效地应用抗眼镜蛇毒血清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目前尚缺少符合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临床特点的动物模型。因此,通过改进建模技术和方法,建立新的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动物模型,并应用该模型研究抗眼镜蛇毒血清作用的时效性,对探索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新的、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解决我国毒蛇咬伤中毒的现状有着积极的意义。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符合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临床特点的兔模型以及应用该模型研究抗眼镜蛇毒血清作用的时效性。方法:使用不同剂量的中华眼镜蛇蛇毒溶液肌肉注射入新西兰大白兔右下肢,比较临床表现以及生存情况,筛选出建立模型的目标蛇毒注射量,再检测其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病理检查结果,验证其与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临床特点和表现相对一致的兔模型,确定标准化的建模方法。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在注毒后的0分钟、3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90分钟及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分别对新西兰大白兔静脉注射抗眼镜蛇毒血清,比较临床表现、生存情况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探究抗眼镜蛇毒血清作用的时效性。结果:1.原液的1/8倍(0.466 mg/kg)含量组的兔死亡率低于10%,且其坏死面积与1/7倍(0.533mg/kg)含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终确定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兔模型的目标剂量为以0.466 mg/kg的中华眼镜蛇蛇毒干粉和8.0 ul/kg H2O混合溶液。其血常规检查中,注毒后2小时出现明显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小板比容、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其血生化检查中,注毒后2小时,出现明显的注毒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注毒后24小时,出现明显的肌酸激酶同工酶M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局部部位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符合细胞坏死表现。2.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后进行抗眼镜蛇毒血清静脉注射并不能改善实验动物的坏死情况。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后2小时进行抗眼镜蛇毒血清注射,可出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肌酐降低;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后30分钟进行抗眼镜蛇毒血清注射,可出现明显的肌酸激酶同工酶MB、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浓度降低;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后15分钟内进行抗眼镜蛇毒血清注射,可出现明显的肌酸激酶同工酶MB、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浓度降低;结论:1.以0.466 mg/kg的中华眼镜蛇蛇毒干粉和8.0 ul/kg H20混合溶液可成功构建符合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临床特点的兔模型。2.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后静脉注射抗眼镜蛇毒血清对局部坏死面积的改善不明显。3.中华眼镜蛇咬伤中毒后30分钟内进行抗眼镜蛇毒血清静脉注射有助于心肌、肝脏以及肾脏功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