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心脏功能评估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预测作用的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fl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室性心律失常是(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是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主要原因之一。对VA风险的准确预测和早期发现是预防SCD发生的重要策略之一。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作为评价心脏功能的影像学指标,常常用于识别SCD高危风险,但其对VA预测能力较弱。多种心脏疾患导致的心室复杂或异常的解剖结构,心肌病变或瘢痕等病理状态为VA提供了触发因素和维持基质,更导致了心脏功能的异常。18氟-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PET)基于其代谢性示踪剂的特殊效能,在影像学评估心脏整体及局部功能中显示独特优势。本研究拟利用18F-FDG PET,对置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探究研究期内发生VA事件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基于18F-FDG PET的心脏功能评估预测VA发生的可能性,为VA乃至SCD的有效防治提供新技术途径。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从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由阜外医院纳入拟植入ICD的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进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18F-FDG PET检查。图像分析采用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17节段分析法。ICD术后每6~12个月,或必要时对患者进行随访。通过对ICD程控或追踪医疗记录明确VA事件。分析图像各参数结果与VA发生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本部分研究纳入51例患者(33名男性,53.9±17.2岁),在平均随访12.2±6.4月(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在1个月~2年)后有17例患者(33.3%)发生了 VA,其中共有57人次室性心动过速(其中39阵接受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15阵接受电击治疗后转复)及5人次心室颤动(均系ICD电击治疗后转复)。与无VA事件患者相比,VA患者的相位标准差较大(51.4°±14.0°vs.34.0°±15.0°)、带宽更宽(172.9°±39.8°vs.128.7°±49.9°)、总室壁增厚率评分更高(Sum Thickening Score,STS,29.5±11.1 vs.17.8±13.2)、总室壁运动评分更高(42.9±11.5 vs.33.0±19.0)及瘢痕面积(17.7±12.4%vs.7.0±7.9%)较大。其中 14 名患者同时进行了 SPECT/18F-FDGPET及心脏核磁检查,将两种检查进行对比,18F-FDG PET识别瘢痕与心肌钆对比剂延迟显像增强中等相关(McNemer检验P=0.5;Kappa系数为0.44,P=0.047)。Cox回归分析示相位标准差、带宽、STS及心肌瘢痕与VA相关。利用约登指数计算危险因素参考临界值:相位标准差为36.6°(敏感度58.82%,特异度88.24%),带宽157.6°(敏感度67.65%,特异度76.47%),STS 26.5分(敏感度63.64%,特异度73.33%),瘢痕面积9.5%(敏感度64.71%,特异度76.47%)。相位标准差、带宽、STS及瘢痕面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73,0.72和0.71。VA事件生存曲线提示患者合并危险因素越多发生VA风险越高,合并4项,1~3项及未合并危险因素的风险分别为 64.7%,26.3%及 6.67%(logrank P=0.0011)。研究结论对置入ICD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VA事件发生者心脏功能的18F-FDGPET评估影像学具有心脏不同步增加、STS较高以及心肌瘢痕面积较大等重要特征。18F-FDG PET心脏功能评估上述三项指标独立或合并存在,提示患者VA风险程度,具有VA发生的预测作用。研究背景评估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患者心肌特点,对于发现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因素,预防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及选择恰当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Fibrillation,ICD)适应证患者具有重要价值。由于致病病因不同,心肌基质不均一性等,对有VA风险患者的心肌评价既应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来考虑,也要进行节段性分析。本研究旨在通过18氟-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 PET)评估节段性室壁增厚率对IC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 本部分研究纳入56名拟植入ICD的患者。术前均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心肌显像和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图像通过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1 7节段分析法,应用QGS软件获得室壁增厚率(Wall thickening,WT),室壁厚度(Wallmotion,WM),左室舒张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 V),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应用QPS软件自动算法量化分析心肌瘢痕及冬眠心肌面积等指标。患者在植入ICD后每6-12个月进行定期随访,或当患者接收ICD治疗或必要时对患者进行额外随访。观察患者发生VA的情况,分析患者SPECT/18F-FDG PET心肌影像学特点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在分析的56例患者(40名男性,54.7±16.8岁)中,18例(32.14%)出现VA。对952个节段的局部功能(WT/WM)和心肌活性(正常、不匹配、瘢痕)进行了评估。与无VA组相比,VA组WT正常节段和WM正常节段比率明显降低(分别为19%vs.37%,15%vs.25%,均P<0.001),WT消失节段和反向运动节段发生率明显升高(分别为28%vs.12%,9%vs.4%,P<0.001,P<0.05)。依据节段活性分层,VA组患者灌注正常节段中WT正常节段比率偏低(30%vs.44%,P<0.05),WT消失节段的比例较高(18%vs.8%,P<0.001),且上述分布情况在冬眠心肌组(11%vs.33%,33%vs.16%,P<0.001,P<0.05),及心肌瘢痕组(3%vs.14%,44%vs.24%,P 值均<0.001)一致。WM节段分布显示,无 VA 患者心肌瘢痕节段中正常WM节段比率更高(14%vs.0%,P<0.001)。以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节段性心肌SPECT/18F-FDG PET影像学特点显示,WT及心肌瘢痕(OR,1.513,95%CI 1.014-2.258,P=0.043)与 VA 的发生有关。WT 分数越高,发生 VA风险越大(1 至 3 分时 OR 和 95%CI 分别为 1.873[1.111-3.156],2.587[1.470-4.554]和4.907[2.596-9.276])。分析患者整体心肌特点,Cox回归分析显示,室壁增厚率总评分(Sum Thickening Score,STS)分数越高,瘢痕面积越大,VA发生率越高(HR分别为 1.049[1.003-1.097]及 1.040[1.003-1.079])。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WT消失的患者更易发生VA,无论伴或不伴瘢痕(P=0.002或P<0.001)。存在心肌瘢痕者合并WT异常更易发生VA(P=0.004),然而若WT正常,心肌瘢痕存在与否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差异(P=0.668)。研究结论本研究利用18F-FDG PET对拟置入ICD患者节段性评估WT,可在STS评估心脏整体功能的基础之上更好的评估局部功能,以综合评估整体和局部心功能。此外本研究还发现,WT的评估有助于心肌瘢痕更好地识别存在VA高风险患者。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结节切除术在3岁以下结节性硬化患儿癫痫治疗中的疗效研究目的评价结节切除术在3岁以下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儿癫痫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导致预后不佳的预测因素,并评估手术对认知发育的改善作用。方法对19个在3岁以下接受了致痫结节切除术的TS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Engel评分来评价癫痫预后,比较预后良好组(Engel
背景和目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造成全球死亡和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是其首要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及CHD的患病率持续攀升,防控刻不容缓。身体活动不足及久坐行为是二者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居民总体身体活动水平急剧下降,身体活动不足及久坐行为在人群中普遍存在。既往西方国家研究报道了身体活动及久坐行为对高血压及CHD的影响,但多数研究未考虑身体
第一部分卵巢恶性肿瘤关键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目的:筛选卵巢肿瘤关键基因突变,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32例卵巢肿瘤组织进行检测,这些患者于2019年6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进行治疗。通过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825个肿瘤基因的外显子或热点区域进行靶向深度测序,采集患者的临床病理
第一部分:不同级别医院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现况调查目的:评估目前我国各级别医院快速型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现况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选取全国东北沈阳、华东济南、华北北京和华中武汉等不同地区4个城市各级别医院9家,每个城市包含1家三级综合医院、1家二级综合医院,另含心血管专科阜外医院,每家医院连续入选因快速型心律失常就诊的患者。采
背景: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和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导致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常见病因。尽管不同类型心肌病导致的心力衰竭临床特征相似,但不同病因所致的心力衰竭体内代谢改变尚未阐明。方法:本研究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了不同类型心肌病所致的心力衰竭患者(38例DCM患者和18例
恶性疟原虫引起的恶性疟疾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传染性疾病。由于缺乏有效的基因编辑手段,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导致疟原虫致病机制、疟疾疫苗、药物研发以及抗药性虫株等研究进展缓慢。从基因水平分析疟原虫的耐药性可以加速抗疟疾疫苗和药物的研究,也是恶性疟原虫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恶性疟原虫的基因组编辑受限于有限的工具和转染与整合效率低。CRISPR/Cas9技术可以快速、经济、高效、特异性地改变疟原虫
[目的]观察HIV/HBV共感染者长期cART后病毒学及免疫学反应及探索HIV感染者接种HBV疫苗后体液免疫及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变化规律。[方法]从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的成人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队列中筛选HIV/HBV共感染者。检测基线、cART 96周、240周及以上HBV DNA、HBV RNA、HIV RNA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从北京协和医院免疫功能低下门诊筛选HIV RNA<200 cop
第一部分 PR间期及其组成部分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及预测因素[目的]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PR间期及其组成部分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既往报告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索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PR间期及其组成部分的分布特征及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2017年的住院心力衰竭患者,收集基线资料及入院时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PR间期、P波宽度、PR段及P波宽度/PR间
研究背景及目的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是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冠心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在老年患者中十分常见,且预后极差。目前高龄老年ACS患者在大规模研究中代表性不足,关于Lp(a)与高龄ACS患者(≥80岁)预后相关性研究十分有限。该研究旨在探讨Lp(a)对高龄ACS患者长
[目的]TP53是乳腺癌常见的突变基因,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研究探索中国乳腺癌患者TP53突变特征。TP53突变对乳腺癌患者预后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factor receptor 2,HER2)靶向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分析了中国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中TP53突变频谱特征以及其对预后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