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口腔颌面外科牵张成骨技术(DO)目前主要应用于下颌骨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的小下颌畸形,牵张成骨方式为单焦点、两焦点、三焦点,对于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整复仅有少数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骨牵张器绝大部分为口外式,与颌骨整复所要求的骨牵张器的质量、设计结构、固定方式等均有较大差距。本实验按国际标准自行研制设计内置式两焦点及三焦点牵张器,通过建立不同牵张成骨方式(两焦点、三焦点)对山羊下颌骨缺损进行牵张,对成骨过程进行观察、研究,比较两种牵张成骨方式成骨速度和成骨质量上有无差异。方法:将8只普通级实验用10~12月山羊随机分成两组,(两焦点组和三焦点)每组4只,两组分别按照国际牵张器标准自行设计的内置式两焦点和三焦点牵张器来进行骨缺损修复。牵张(两焦点14天、三焦点7天)结束后第8周处死两组动物取下颌骨牵张区新生骨组织标本进行X线、骨密度分析,部分新生骨制作脱钙石蜡切片、HE染色,硬组织磨片扫描电镜,硬组织磨片四环素荧光双标记技术分析。骨密度分析数据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实验山羊8只全部成活至预期时间,牵张区伤口无感染,术后能良好进食,创口均Ⅰ期愈合7天拆线。处死后观察大体标本,所有实验动物牵张器固位良好,无松动,牵张间隙内有新骨形成,两组实验动物牵张区新生骨组织在大体肉眼中观察无明显区别,通过X线、组织学、骨密度、扫描电镜,四环素荧光双标记技术分析测定,结果显示三焦点组同两焦点组比较在新骨形成上差异无显著性。牵张区所成新骨的骨小梁粗大,可见成熟哈弗氏系统及骨吸收陷窝,X线片较高密度阴影,表明有新生骨形成并钙化,但比周围原骨组织密度低,其中央仍有少部分透光影,输送盘四周的骨切开线已经变得模糊,扫描电镜牵张间隙内有大量新生骨小梁,骨质密度较疏松,中央区仍可见胶原纤维束和新生类骨质沿牵张方向排列,新骨与原骨边界已呈骨性融合,在牵张区内有大量的荧光结合,并与周围原有组织有明显的界限,说明牵张区内有活跃的新骨形成。三焦点成骨术形成的骨组织较两焦点成骨术形成的骨组织骨小梁粗大,钙化完全,但骨密度测定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焦点牵张成骨在大面积颌骨缺损的修复中,新骨的成骨同两焦点牵张成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因其牵张期要短于两焦点,这为临床减少牵张时间及治疗较大的骨缺损提供更好的牵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