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一个朝代,它的各个方面都对后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这一时期,茶叶生产在唐至五代的基础上获得了长足发展,全国茶叶产区有所扩大,植茶范围更为广泛,茶叶产量也有增加。论文结合古籍、地方志及今人研究成果,对宋代茶叶产区、产量、茶叶品名以及茶叶兴盛发展的原因及意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关于宋代茶产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辨析整理得出北宋时产茶区分布于19路、122个府州军、306县,南宋时产茶区分布于16路、117个府州军、305县,南宋产茶州数较之北宋略有减少应是战争导致南宋版图缩小,而地处淮水以南的南宋辖境几乎全部产茶,且通过分析南宋的产茶州及产茶县所占比率均高于北宋,反映出南宋时茶叶种植面积扩大,且产茶区内部的茶产地比重提高。较之唐代,两宋时期的茶叶产区分布呈现出茶区南移、由分散分布到集中分布、总体分布的不平衡性逐渐缩小的趋势。两宋时期茶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主产地是江南路,其次是荆湖、两浙和福建路。某种程度上而言,宋代基本奠定了后世茶叶产地分布格局的基础。关于宋代茶产量,宋代茶叶分为东南茶和川茶(边茶),北宋前期禁榷东南茶,以买茶额为基础结合折税茶、耗茶、贡茶、私茶等,估算东南茶产量约5411.5万斤,与此同时川茶通商,因缺乏具体数据采用茶税推算出川茶产量1443.75万斤,合计6855.25万斤以作为北宋时全国茶叶年产量;南宋绍兴年间东南茶和川茶均禁榷,东南茶同样以买茶额为基础估算约4607.88万斤,川茶产量以成都府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的史料数据推算,至少约2100余万斤,合计6707.88万斤以作为南宋时全国茶叶年产量。南宋茶产量与北宋相比略有下降,应也是受战争影响使淮南路茶叶生产遭到破坏。考虑到估算的误差及数据统计的出入,南宋时期茶产量应相较于北宋变化不大,甚至部分路的茶产量比北宋时期还有较大幅度增长。宋代茶叶数量众多、名品荟萃,从外形上分片茶(团饼茶)、散茶(草茶)两大类。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宋代各路产茶地具体到府州县,并标明现今所在地,列表整理分析所产茶叶及品类,共考证茶叶数249个。宋代茶类逐渐出现的由片茶向散茶转变的趋势,为后朝开启全新的散茶冲泡饮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茶叶发展的原因及历史意义,主要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及文化层面三方面分析讨论其原因;从增加宋朝政府财政收入,维护边疆稳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茶馆业、陶瓷业的兴盛以及促进茶类生产的演变等方面探究其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