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前人已有的勘探及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以沉积学为指导思想,结合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等资料,以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庆城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研究对象,对其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其物源方向,明确了沉积类型及其特征,并指明不同沉积期湖岸线、深湖线位置,构建了沉积模式,并最终确立了研究区砂体展布特征。
在区域地质背景、轻矿物、岩屑及重矿物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延长组长6沉积期环县-庆城地区主要受东北、西北、西南和南部四大物源控制。其中,东北部为物源主控区,(西)南部为次要物源区,各时期物源供给相对稳定。
以前人研究资料为基础,综合岩心资料、岩石学特征、测井相特征等确立了环县-庆城地区两大沉积体系类型,即:“远源缓坡型沉积体系,即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和“近源陡坡型沉积体系,即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包括:曲流河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曲流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包括水下分支河道、支流问湾、河口沙坝等微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及前缘席状砂为主;湖泊相包括滨浅湖、半深湖-深湖两个亚相,其中半深湖-深湖亚相以半深湖-深湖泥及重力流为主。
在延长组长6沉积期“水退”的大背景下,详细分析了研究区湖岸线及深湖线的分布规律。研究认为,至长6末期,环县-庆城地区仍为水下环境的沉积格局,但收缩的深湖线在工区内已现端倪:长63时期,深水覆盖范围约90%,大体为连续“W”型展布,只在西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为浅水区;长62期,东北部深水界线退至白豹北部,呈“Z”字型分布,西部地区则往中部收缩;至长61沉积期,深水线到达白豹以西,同时,研究区西北-西南地区已为浅水环境。东北部深湖界线收缩速率明显快于西部,说明东北部地势较西部平缓。
在上述基础上,构建了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庆-城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模式。并指出环县-庆城地区主要属于“近源陡坡-深水扇三角洲前缘-重力流沉积”;
通过对沉积相的研究预测了研究区砂体的展布特征。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阴山提供的碎屑物质经过长途搬运主要沿白马、白豹、山庄二个方向进入湖盆深水区,为重力流沉积提供了丰富物源。长63沉积期,东北部的砂体经白豹-华池-悦乐,进入蔡家庙一带,南部主要在城关-庆城一带发育深水沉积,与东北部砂体在玄马一带连通;西部的环县、贺旗重力流均延伸较远。长62时期东北部砂体大幅退缩至悦乐-山序一线,并与南部砂体无连通,而南部砂体则与西部砂体均推进较远,并汇合沿贺旗-玄马一线展布,贺旗砂体则继续向南延伸。到了长6末期即长61沉积时期,研究区砂质含量大大减少,东北部砂体与南部砂体再次接合,其相带较窄;而此时,西部地区砂体连为一体,形成扇三角洲裙,沿环县-贺旗-桐川一线向东展布。总而言之,长6期环县-庆城地区砂体大致呈条带状展布且连通性较差。
在区域地质背景、轻矿物、岩屑及重矿物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延长组长6沉积期环县-庆城地区主要受东北、西北、西南和南部四大物源控制。其中,东北部为物源主控区,(西)南部为次要物源区,各时期物源供给相对稳定。
以前人研究资料为基础,综合岩心资料、岩石学特征、测井相特征等确立了环县-庆城地区两大沉积体系类型,即:“远源缓坡型沉积体系,即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和“近源陡坡型沉积体系,即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包括:曲流河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曲流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包括水下分支河道、支流问湾、河口沙坝等微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及前缘席状砂为主;湖泊相包括滨浅湖、半深湖-深湖两个亚相,其中半深湖-深湖亚相以半深湖-深湖泥及重力流为主。
在延长组长6沉积期“水退”的大背景下,详细分析了研究区湖岸线及深湖线的分布规律。研究认为,至长6末期,环县-庆城地区仍为水下环境的沉积格局,但收缩的深湖线在工区内已现端倪:长63时期,深水覆盖范围约90%,大体为连续“W”型展布,只在西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为浅水区;长62期,东北部深水界线退至白豹北部,呈“Z”字型分布,西部地区则往中部收缩;至长61沉积期,深水线到达白豹以西,同时,研究区西北-西南地区已为浅水环境。东北部深湖界线收缩速率明显快于西部,说明东北部地势较西部平缓。
在上述基础上,构建了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庆-城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模式。并指出环县-庆城地区主要属于“近源陡坡-深水扇三角洲前缘-重力流沉积”;
通过对沉积相的研究预测了研究区砂体的展布特征。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阴山提供的碎屑物质经过长途搬运主要沿白马、白豹、山庄二个方向进入湖盆深水区,为重力流沉积提供了丰富物源。长63沉积期,东北部的砂体经白豹-华池-悦乐,进入蔡家庙一带,南部主要在城关-庆城一带发育深水沉积,与东北部砂体在玄马一带连通;西部的环县、贺旗重力流均延伸较远。长62时期东北部砂体大幅退缩至悦乐-山序一线,并与南部砂体无连通,而南部砂体则与西部砂体均推进较远,并汇合沿贺旗-玄马一线展布,贺旗砂体则继续向南延伸。到了长6末期即长61沉积时期,研究区砂质含量大大减少,东北部砂体与南部砂体再次接合,其相带较窄;而此时,西部地区砂体连为一体,形成扇三角洲裙,沿环县-贺旗-桐川一线向东展布。总而言之,长6期环县-庆城地区砂体大致呈条带状展布且连通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