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语(irony)历来受到修辞学、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广泛关注,传统研究一般把反语看作一种修辞现象,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反语研究的重点逐渐从修辞、语义角度转向了认知、语用角度,儿童反语研究有助于揭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心理语言学家对反语的研究主要有反语的特征、理解机制、语用价值、功能知觉以及影响或制约反语理解与加工的心理要素。围绕反语的本质研究者提出了多个理论模型,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反语理论是Kumon—Nakamura的暗示与假装理论,该理论认为反语具有两个必要特征:暗示性和语用虚假性,根据这种特征界定,反语的形式并不仅限于反事实陈述,真实陈述、修辞性设问、提议、褒扬等都可以用作反语。以往研究表明儿童从6岁开始就能初步地理解反语,且这种能力的出现与二阶心理理论的出现有关。反语的功能主要有讽刺、幽默和礼貌功能。从儿童能理解反语开始,他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知觉到反语的讽刺功能,但在反语的讽刺性比相应的直义句高还是低这个问题上,存在润色假设与反差与同化效应两种不同观点。儿童对反语幽默功能的知觉稍晚,大约在8岁左右出现,9到11岁能知觉到反语的礼貌功能。但这些研究结果都是基于反事实陈述形式的反语得出的。本研究采用有关研究常用的故事法,考察了6、8、10、12岁儿童对五种不同形式反语的意义理解及功能知觉情况,同时探讨了交际双方的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儿童对不同形式反语的敏感性不同,但反事实陈述在各年龄段都是理解最差的;对反语讽刺功能的知觉随年龄增长而增强,且表现出润色趋势,而不同形式反语之间的差异又可以用反差和同化效应来解释;对反语幽默功能的知觉直到10岁才稳定出现;但对礼貌功能的知觉始终没有出现。反语形式和交际双方关系都会影响到儿童对反语的意义理解及功能知觉,总体而言,年龄越小受交际双方关系影响越大,年龄越大形式的影响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