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马克思以来的一系列器物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梳理出一条简单但清晰的器物批评线索。借此探讨如何将文化研究中的器物批评理论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问题--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器物研究的各项成果,检索文本中的器物形象系统的文化意义,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论批评的学术增长点。进而提出"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意义上来建构一种文学的器物批评"这一观点。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此种批评方法,不光能够突破之前单单是表现论或是反映论的美学层面,打破对一些文学作品的常规认识,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学与历史的真实关联浮出水面。简而言之,对于器物形象的考察,使得文学作品变成了一个拼贴意义的现代寓言,马克思主义的文论应该把器物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模式来进行构建。 为此,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来进行论述。 引言部分除了大概介绍本文的基本情况之外,还将粗线条地设想作为一种社会学批评方式的器物理论。接下来的三章就试图梳理三种研究的形态,并以此作为提出新的文学批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正文部分又分为四章: 论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商品拜物教"理论,也就是如何理解在资本主义批判时期马克思眼中的"罪恶之物"。在马克思看来,"物"成为了资本主义时期一种新式的宗教,人类像崇拜上帝一样虔诚地崇拜着各色花色的商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人与物或者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们的行为和欲望都被"物"所牵引和左右。 第二章,主要介绍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桑巴特在资本主义的所谓垄断时期提出的一种颇具震撼力的物欲狂喜理论。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形成初期,奢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奢侈,它本身是非法情爱嫡出的孩子,是他生出了资本主义。" 第三章,内容涉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消费时期。在这个时期,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给物质披上了一层"迷醉之物"的外衣。"物"被转化为无数的类像、假象,所消费的是形象、是符号,而不是物品。更进一步说,也就是"物"成为了现代性或后现代性的捆绑绳索。 第四章,正面提出文学的器物批评。前边已经做了足够的理论储备,在这一章中,我将结合几个具体的文学文本,小试"文学的器物批评"方法,以彰显这种批评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文的最后结语部分,试图使得一种器物的符号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意识形态批评模式成为可能,为文学研究提供出一种更有力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文学的器物批评的概念进行了尝试性的框定,同时大致提出了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几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