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利用高原藏药俄色有效部位提取物(俄色总黄酮,ESTF)制备一种新型传递体经皮给药降糖制剂。由于ESTF的稳定性和溶解性较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加之皮肤透过性差,也不能直接应用于皮肤给药治疗糖尿病。本课题目的是采用传递体技术将ESTF制成传递体外用制剂设法同时解决和提高ESTF的稳定性、溶解性和皮肤透过性。以期研发出一种新型的安全、有效、生物利用度高的经皮给药降糖制剂。从而为今后进一步研发可供临床使用的ESTF传递体经皮给药降糖制剂新药提供一定的基础研究。本文对ESTF传递体的制备工艺、质量评价、稳定性、冷冻干燥以及体外透皮性能进行了研究,成功制得了工艺合理可行、质量稳定可控的ESTF传递体。具体内容如下:一、ESTF的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ESTF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并建立了ESTF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ESTF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行,符合相关要求。选用粒径100~200μm的SepHadexG-50葡聚糖柱层析法分离ESTF传递体与未包封的药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ESTF含量。建立了用时短、方便的ESTF传递体包封率测定方法。二、ESTF传递体的制备工艺研究进行了ESTF传递体的制备工艺研究,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ESTF传递体,以传递体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进行实验设计,确定了ESTF传递体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最佳处方为:卵磷脂:胆固醇4:1(w/w),卵磷脂:ESTF 7:1(w/w),磷酸缓冲液15mL,脱氧胆酸钠20mg。最佳制备工艺为:按照处方量称取卵磷脂和胆固醇以及ESTF使用适量氯仿溶解与茄形瓶之中,在旋转蒸发仪上将氯仿除去,在茄形瓶瓶壁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薄膜,使用溶解有20mg脱氧胆酸钠的磷酸缓冲液15mL将瓶壁上的薄膜洗掉,间接超声处理10min,过0.45μm滤膜,即得。制得的ESTF传递体为均一淡黄色的混悬液。三、ESTF传递体的质量评价研究在ESTF传递体的质量评价研究中,进行了传递体形态鉴别、粒径及Zeta电位测定以及传递体变形性和酸值的考察。电镜下观察到呈球状或类球状,粒径大小适中,粒径分布为(162.1±6.3)nm,Zeta电位为(-32.8±7.3)mV,ESTF含量测定结果为三批次ESTF传递体ESTF含量测定的平均值为2.512mg/mL。进行了ESTF传递体的变形性考察,结果显示ESTF传递体相对于普通脂质体而言变形性更优。进行了ESTF传递体的酸值考察研究,分别在4℃、25℃、40℃条件下避光保存1、5、10、20天后测定ESTF传递体的酸值,结果显示在4℃条件下ESTF传递体无明显氧化具有良好的性质。四、ESTF传递体的冷冻干燥研究进行了ESTF传递体的冷冻干燥进行了初步考察,考察了三种不同浓度的糖类(甘露醇、葡萄糖、蔗糖)保护剂对于ESTF传递体冷冻干燥样品的不同影响,并通过比较冷冻干燥前后的外观性状以及复溶后的包封率变化率、粒径变化率以及PDI变化率,结果显示6%甘露醇样品组的变化率最小,冻干保护作用相对较好。因此6%甘露醇作为ESTF传递体冻干保护剂能使ESTF传递体得到较好的保存。五、ESTF传递体的稳定性研究进行了ESTF传递体的稳定性研究。将制得的ESTF传递体在40℃高温、4℃低温、25℃室温和强光照射条件下来进行实验。考察ESTF传递体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和强光照ESTF传递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ESTF传递体在4℃和25℃实验条件下6个月内均有较好的稳定性,但是在强光条件下不稳定会出现聚沉现象。六、ESTF传递体的体外透皮及皮肤刺激性实验进行了ESTF传递体的体外透皮实验,采用大鼠体外透皮实验比较了ESTF传递体与普通脂质体在不同时间段内药物渗透量的差别。结果表明ESTF传递体相对于普通脂质体而言,ESTF传递体在药物渗透量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并随着给药时间的增加,ESTF传递体的优势也更加明显,说明ESTF传递体的促进ESTF透过皮肤的作用强于普通脂质体。在皮肤刺激性实验中,将ESTF传递体均匀涂抹在小鼠的背部皮肤,分别在6、12、24小时后观察给药部位,均无红肿现象。说明ESTF传递体中的成分不会对大鼠的皮肤产生刺激或致过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