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北京市住宅房地产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中心城区优质中小学附近更是出现了天价“学区房”。高价“学区房”使得中低收入人群很难甚至无法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加剧社会不公。那么,在影响北京市“学区房”房价的诸多因素中,什么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政府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问题?本文试图用实证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本文选取北京市11个城区的200个小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广泛,覆盖了北京市住宅密度高的全部城区,然后运用2014年的数据构建了特征价格模型,从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了义务教育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果:(1)北京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区间和校际间;(2)教育因素对住宅价格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产出因素即学校类别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程度大于投入因素即各区人均教育支出,并且学校类别越高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程度越大;(3)除教育因素外,住宅价格还受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其中到天安门距离、到地铁站距离与住宅价格呈负相关关系,物业管理费与住宅价格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根据联合国人权宣言,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权享受为保持个人尊严和人格自由发展所必需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年轻人受教育的机会不应取决于其父母的财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在教育方面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而根据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并且由此引发了“学区房”问题,进而加剧了教育不公平。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建议:市级政府应该制定政策鼓励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城区增加教育支出;区级政府应鼓励校际之间增强师资流动,开展教师轮换等活动;教育管理部门应鼓励学校进行多种方式的教师培训,并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