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成因复杂、类型多样、对环境变化敏感、景观差异明显等特点,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Land-cover change,简称LUCC)研究的理想场所。对宝鸡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对具有黄土丘陵沟壑区、川道台塬区及秦岭北麓山地区多种地形结构的统一区域的认识,揭示各种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因素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影响,为当地农业的合理布局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依据,对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跟踪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利用GIS技术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并借助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体系,对西北工业城市宝鸡市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研究,分析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07年宝鸡市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过程以及影响因素,以期能够对宝鸡市的土地进行分类,建立起其自身分类系统;揭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基本空间分布规律、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宝鸡市土地利用主要存在问题及合理发展方向(或模式),为宝鸡市土地利用政策的调整、土地利用格局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以及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宝鸡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07年四期TM影像数据,按土地利用类型制作成的grid图像;宝鸡市行政区划图(矢量版);1985~2006年宝鸡市统计年鉴以及《宝鸡市“十一五”规划汇编》、《宝鸡市现代林业》等统计资料。通过对宝鸡市域的分区,图像的重分类,建立1985~1995、1995~2000、2000~2007和1985~2007年四个时段的宝鸡市域及各地理分区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选择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Pi、变化速率Ri和空间分析模型(动态度)CSi三个指标和分区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幅度Pki和相对位移度Hki两个度量指标,系统分析了1985~2007年该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区域差异,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宝鸡市土地利用总体变化表明:林地是当前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的变化最为明显,各分区土地利用状况差异很大,但土地利用变化较为相似。川道台塬区的主要用地类型为耕地,研究时段内该区变化最剧烈的为建设用地;秦岭关山区的主要的土地用地类型为林地,增长速度最快的仍为林地;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22年间变化最大的为林地,且处于增长的态势。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增长,耕地和草地的减少,是宝鸡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总的演变过程。在川道台塬区,草地和耕地的空间稳定性较强,林地和建设用地属于不稳定类型;在秦岭关山区,林地和草地的稳定性较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草地和林地的空间稳定性较强,耕地和建设用地是不稳定类型。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川道台塬区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明显,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变化则较为缓慢,林地的增加主要体现在秦岭关山区,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川道台塬区。研究时段内的各时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位移度均较小,没有对各分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造成根本影响。人为因素的驱动力: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和生活方式因素、政策因素、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因素等方面,其中,政策因素是影响最大的驱动力因子。自然因素的驱动力:主要表现在气候的暖干化上,这种变化制约了宝鸡川道台塬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林业发展的进程,是制约宝鸡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因素。宝鸡市通过国家森林城市的审核,是这些年土地利用变化在生态建设方面一个较好成果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