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在HIV/HBV共感染患者安全性的随访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o_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含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方案(ART)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共感染患者肾脏安全性、肝纤维化程度以及免疫学重建进行评价。  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确诊的,采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拉米夫定、依非韦伦三药联合作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方案的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HIV单感染者157例、HIV/HBV共感染者65例,随访时间点为基线(ART前)、6个月、12个月、18个月,分别以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肝脏纤维化指数-4(FIB-4)、CD4+T淋巴细胞计数作为评价肾脏安全性、肝纤维化程度以及免疫学重建的主要指标。  结果:ART前两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WHO临床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IV/HBV共感染率为5.29%;共感染组与单感染组Cr、eGFR在ART前、ART后6个月、ART后12个月、ART后18个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eGFR在治疗18个月内未见下降。共感染组FIB-4在ART前、ART后6个月、ART后12个月、ART后18个月均高于单感染组(P<0.05)。ART后两组的FIB-4均下降,尤其在ART6个月内,ART12个月后趋于稳定。两组ALT、AST、ALB、TBIL在各个治疗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ALT、AST治疗后各个时间点与ART前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ART后ALB较治疗前升高、TBIL较治疗前下降,尤其在ART6个月内(P<0.05)。共感染组PLT在治疗各个时间点均低于单感染组(P<0.05),两组ART后PLT均高于ART前(P<0.05),尤其在ART后6个月内,并在ART12个月后趋于稳定。两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两组CD4+T淋巴计数在各个治疗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IV RNA在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共感染组与单感染组在ART后6个月时低于检测限以下(<50copies/ml)的比例分别为41.67%、45.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HIV/HBV共感染组与HIV单感染组应用含TDF的ART方案治疗18个月内肾脏安全性相似;HBV与HIV感染均影响血小板进而影响FIB-4的评估,ART后6个月内,FIB-4下降主要与血小板升高相关,故应用含TDF的ART方案后短期内用FIB-4评估肝脏纤维化缺乏准确性。共感染组PLT持续低于单感染组,其临床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HBV共感染对含TDF的ART后的免疫重建无不良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糖尿病母亲婴儿脐血中瘦素及T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同时探讨糖尿病母亲孕期控制血糖浓度对其新生儿脐血中瘦素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把实验的89例婴儿进行分组:母孕期
第一部分血清QSOX1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HBV相关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巯基氧化酶1(QSOX1)是一种在蛋白质折叠过程中氧化硫醇,将分子氧还原为过氧化氢的酶。至今已有多项研究发现QSOX1的高表达促进乳腺癌、肺癌和胰腺癌等实体瘤的发生发展。然而,在遗传学层面讨论QSOX1与肝癌(HCC)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清QSOX1水平和QSOX1基因的rs115895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