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以来,我国劳动力的供求始终保持不平衡的态势,供求差额巨大。在改革前的全面就业目标下,供求不平衡没有凸现出来,在农村和城镇都表现为“隐性失业”。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和城镇失业都表现出来了, 即“下岗”和“民工潮”。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有着特殊的性质,即劳动力供给时效长,并且还有滞后性。任何一阶段的劳动力供给都是前一时期劳动力生产的结果,一般而言,劳动力供给数量在短期内是与劳动参与率相关的,变化不会很大;在长期内,则主要由人口规模决定。而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它与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入、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各种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过去50年中,我国劳动力供给远大于劳动力需求。究其原因:一方面,供给基数巨大,这是决定我国劳动力始终大于劳动力需求基本态势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相对不足是造成这种态势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改革前后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力供需就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50年来劳动力供求变化的特征、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并对2005、2010年的劳动力供求做出粗略的预测,针对未来的供求形势提出简要的政策建议。首先,回顾了与劳动力供求相关的几大理论,并做出相应评述,为后文的分析找出理论依据。其次,在澄清本文所用劳动力的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劳动力数量、行为、素质和结构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动态,与此同时深入分析影响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原因,认为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特征是:供给总量增加、增幅减弱;供给质量有所提高;供给行为市场化程度逐渐提升。我国劳动力需求的特征是:需求量在增加,但增幅下降;需求的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体制内需求逐渐减弱。在需求行为方面,分析了城镇企业单位的需求行为,认为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需求行为也逐渐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再次,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我国劳动力供求失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认为我国劳动力供求态势的特征是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从供给角度看,人口规模过大以及劳动参与率高是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于需求的主要原因:从需求角度看,资本构成、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的工业化方式是劳动力需求不足进而造成供求失衡的关键原因;改革前,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转移严重滞后,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有密切联系;改革后,产业结构调整使就业结构偏差得到一定的矫正,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的矛盾有所缓和。最后,建立一个模型预测出我国未来10年仍将延续现在的劳动力供求态势,并就此对相关政策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