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大规模汉语普通话儿童语言习得调查,对在许多语言早期儿童语言习得中观察到的“被动句”习得延迟做了研究,认为这种延迟现象在汉语普通话儿童语言习得中也同样存在,进而对Chomsky (2001)的“语段不可渗透性条件”及Wexler (2007)的“普遍语法语段要求”提出了修正,并依此对汉语普通话儿童语言习得中的“被动句”习得延迟做出了理论解释。本研究对石家庄四个幼儿园812名2到6岁四个年龄组儿童,在汉语“把字句”和“被动句”的习得状况,从理解和产出两个模态方面进行了实验考察。在812名受试儿童中有98名因在测试期间没有跟实验者配合,最后参加统计计算的受试儿童总数为714名。受试儿童男孩和女孩之间的比例几乎相同。石家庄属于普通话北方方言区,受试儿童所在幼儿园使用标准普通话,受试儿童家长绝大多数使用普通话,少数操石家庄方言。受试儿童平均年龄为04;03。理解模态实验材料为8个“把字句”和与其对应的8个“被动句”,实验方式为“句子-图片”匹配。受试儿童的任务是按实验者说出的句子内容指出与其内容相符的图片。产出模态实验分两种,一种是“非宾格诱导”语境下的实验,一种是“被动-诱导”语境下的实验。两种语境中的产出实验均使用了“诱发产出”的方法,在给定的配有图片的语境中,让受试儿童尽量说出实验所期待的语句。这一实验共有8种不同的产出。上述实验数据经录成电子版本后通过加标形成电子版式样的儿童语言习得数据库,然后对相关数据做了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证明,在普通话这种没有形态词法的语言中和英语这类具有形态词法的语言一样,较小的儿童在习得过程无论在理解还是产出方面都表现出了其他语言中所观察到的“被动习得延迟”现象。本研究对这类被动延迟习得现象的依据Chomsky最简方案中的“语段不可渗透性条件”及Wexler (2007)的“普遍语法语段要求”做了讨论和解释。在讨论和解释中,Chomsky关于“语段”的定义做了进一步的说明,认为没有“外合并”的外论元,在vP这个语段中就不应该有Spec位置出现,因为按最简方案的句法操作技术,句法位置是词项合并的结果,没有外论元词项参与合并,则不会有Spec位置的出现。因此,vP在没有外论元的时候,则不会构成PIC中的语段。因此,依据Chomsky的PIC提出的UPR中的“强语段”vP应该随之定义为有外论元参与合并的vP。这样普通话汉语习得中儿童表现出来的延迟便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因为普通话含有外论元的被动句中的vP对儿童来说是“强语段”,被动化过程中把内论元移出这个强语段违反了PIC,所以,这个习得时期的儿童不能说出被动句,在理解被动句时也有一定的困难。实验证明了所谓“习得延迟”是儿童语言习得中的正常现象,其实际含义是被动句的习得要依赖“非宾格”动词句和“把字句”的习得,从某一方面说明句法结构之间在习得上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或蕴涵关系。被动句依赖于非宾格动词句和把字句,被动句的成功习得蕴涵着“非宾格动词句”和把字句的成功习得。本研究同时提供了一些支持“可选性不定式阶段”的假说证据。本研究同时,从习得的角度为汉语中及物动词非及物化的词法手段,为被动句中被字句法位置的分析以及把字中把字的句法位置提供经验性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