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传统翻译观将翻译视作“寄生的艺术”,将译者比作“舌人”、“媒人”,甚至是“仆人”。译者的身份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研究的中心转向影响翻译的社会文化因素,也包括了对译者的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得以被发现与重视。阐释学派的翻译观着重研究译者对原作的理解过程以及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与心理差异。其代表人物乔治·斯坦纳认为理解即翻译,翻译的过程亦是理解阐释的过程。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他将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辛弃疾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其代表词作不胜枚举,风格抑或慷慨昂扬,抑或清新温婉。他的许多作品被众多翻译者译介到世界各国,备受欢迎。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尤其擅长诗词翻译,堪称“诗译英法惟一人”。本文作者认为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均能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因此以许渊冲翻译的辛弃疾词为例来证明这一观点。本文以阐释学四步骤为理论视角,对许渊冲翻译的辛弃疾词进行个案研究,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这四步骤中的体现,并探讨许渊冲是如何在这四步骤中发挥其主体性的。首先,许渊冲对于原文的“信任”来自其对于辛弃疾词的高度评价、他自己以及前人的翻译经验、语言文化实力以及他的翻译目的;第二步“入侵”是建立在许渊冲的文化意识与文本解读的基础之上;第三步“吸收”包括对原文形式与意义的吸收;在第四步“补偿”过程中,许渊冲采取了增词、注释以及对典故进行释义的方法,使译文与原文达到平衡。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框架。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这一部分全面综述了有关辛弃疾词作英译的研究、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应用研究以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指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三章为理论框架。首先简要介绍阐释学的起源与发展、阐释学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继而详细论述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及译者主体性在这四步骤中的体现。第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即个案分析。该部分通过详细的个案研究,分析许渊冲在辛词英译中如何进行翻译的四个步骤及其主体性在这四步骤中的体现。第五章为结语。该部分总结前四章的内容,得出研究结论,即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均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