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RNP反演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水分对植被类型的响应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5741507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表和大气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多种尺度的水分运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黄土高原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其时空变化对土壤侵蚀、水-热-溶质耦合运移以及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的物质迁移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土壤、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分布及被消耗强度、深度均有所差异,这导致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而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反过来又决定着植被类型及其生长状况的空间布局。因此,必须遵循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规律因地制宜,才能保证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本论文探究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数量及其变化过程,为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区六道沟流域三种立地条件的样地,分别利用宇宙射线快中子探头法(CRNP)及TDR法在2016年至2018年测量其土壤含水量及其分布,利用无人机测量样地生物量,SPACSYS模型模拟生物量变化,分析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植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2016年和2017年,在坝地黄土、坡地黄土和风沙土三样地中TDR法测得的平均土壤含水量与CRNP测得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一致,二者之间线性关系的相关系数依次为:坡地黄土>风沙土>坝地黄土,通过烘干法验证CRNP的准确性较高(RMSE=0.068 cm3 cm-3),并证明了CRNP在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匀地区测量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必要性。三样地CRNP-SWC(CRNP所测得的土壤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相似,且CRNP对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非常敏感,土壤质地的影响可以忽略。2、三样地0~3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在2018年生长季中的变化均为中等变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变异程度顺序为坡地黄土>风沙土>坝地黄土。在测量前期不同测次之间Spearman秩相关系数小,从7月份开始测次之间的相关关系大部分为显著。从相关系数数值来看,坝地黄土样地各测次的相关系数基本为最高值。三样地中较干点(MRD<0)和较湿点(MRD>0)的数量大致相等,但风沙土样地和坡地黄土样地各测点偏离MRD=0线程度更高,说明两样地中各测点土壤水分离散度更高。而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时间稳定性顺序为坝地黄土>风沙土>坡地黄土。3、地表植物生长增加了近地表环境的氢元素含量,影响CRNP对土壤含水量的测量且其N0校准方法受到取样时源区内生物量的影响,因此当取样时的生物量代表监测期间的平均条件时其N0能降低RMSE。在本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N0将RMSE从0.121 cm3 cm-3降低至0.068 cm3 cm-3。随着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的增加,CRNP测量值对区域平均土壤含水量的代表性逐渐降低。在降雨期间,植被及地表枯枝落叶层对基于CRNP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有显著影响,而在没有降雨的裸土条件下,由CRNP测量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中埋设的TDR法测量的土壤含水量非常相近。4、采取了三种植被校正方法对三样地的CRNP-SWC进行校准并比较,利用这三种方法调整得到的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基于CRNP的含水量与基于克里格插值法得到的土壤含水量之间的RMSE,其中Veg-N0法结合植被空间分布校正在三样地应用的RMSE顺序为坡地黄土<风沙土<坝地黄土,而未经植被空间校正的Veg-N0法与未经过和经过植被空间校正的Veg-N/N0法、Veg-WSWC法的RMSE的顺序均为风沙土<坡地黄土<坝地黄土。在将生物量进行空间分布校准后,三种植被校正方法所得的RMSE均有所下降,且Veg-N0校正法RMSE最低,为0.031 cm3 cm-3。利用无人机遥感获取准确的植被分布及生物量,提升了CRNP的植被校正精度。经土壤水分和植被空间分布影响校正的CRNP测量精度的提高,有利于制定黄土高原和世界其他缺水地区的植被可持续管理战略。5、利用SPACSYS模型模拟了坝地黄土和坡地黄土样地的土壤含水量和植被生长过程,土壤含水量模拟值与测量值之间RMSE均低于0.1 cm3 cm-3,但与CRNP-SWC之间的RMSE高于与TDR-SWC之间的RMSE。深层土壤含水量的模拟值与测量值之间的RMSE均在0.05 cm3 cm-3以下。生物量模拟结果与CRNP的植被校正方法结合起来,利用Veg-N0法校正后的RMSE为0.071 cm3 cm-3,虽高于无人机测量的结果,但考虑到其能够获取长期的生物量日变化,且成本低、工作量小的优点,模型模拟可以获取、预测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结合无人机静态测量,可以获取复杂地表生物量动态变化数据。6、通过分析几种典型植被覆盖下0~400 cm的土壤水分变化,发现浅层(0~50cm)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剧烈,但基本表现为草地>农地>灌木>乔木,而深层(50~400 cm)土壤含水量除农地外均亏缺。坝地黄土和风沙土样地之间土壤质地的差别导致两样地中柠条覆盖下各深度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大。以TDR法为代表的点测量法无法表征黄土高原地区破碎地表的平均土壤含水量,证明了CRNP应用的必然性,植被的高生物量和空间分布的差异均会导致CRNP测量土壤含水量的误差,使CRNP-SWC对区域平均含水量的代表性降低,但CRNP对平均土壤含水量代表性依然高于TDR法等点测量法。在植被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的坝地黄土样地,柠条等高耗水植被的种植密度应根据土壤水分状况确定,风沙土样地土壤水分低,供水能力低,高耗水植被的引种密度和面积需进行测量。
其他文献
地下滴灌虽灌水效率高,但灌水时易因滴头附近的湿润锋导致根区缺氧。根区缺氧易影响根系生长发育、根系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向地上部的运输,影响作物新陈代谢进而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加气灌溉是在地下滴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灌水时利用文丘里加气设备将空气吸入到灌溉水中形成水气混合液的一种灌水方式。研究不同灌水水平和滴头埋深条件下加气灌溉对温室番茄根区土壤微环境、作物生长发育、果实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果实品质的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PCV2)引起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orcine circovirus-associated diseases,PCVDs),PCV2感染首先侵害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抑制从而对多种病原易感,导致感染猪群病死率显著升高,生产性能明显下降,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PCV2基因组包含11个重叠的开放阅读框(ORFs),其中最
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nge)在我国分布广泛,是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树种,对干旱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木质部作为树木水分运输的关键器官,是研究树木生长、适应干旱胁迫的独特载体。以元宝枫枝条为研究对象,在干旱胁迫下,对其水分生理进行动态监测;通过绘制不同土壤水分下元宝枫叶片的光响应曲线,评估其光合能力;对干旱胁迫下和复水过程中的元宝枫枝条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基因表达分析,考查转录组水平对干
苹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果树之一,而中国则是最大的苹果生产及消费国。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产区是中国优质苹果生产的最大产区,但是该地区降水较少,水资源匮乏,且缺少灌溉条件,干旱缺水成为限制该地区苹果生产的主要因素。挖掘影响苹果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抗旱性的关键基因,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培育干旱下具有高WUE的苹果新品种,一直是苹果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表皮模式因子(Epidermal Patterning
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由连续运动导致的不连续变化现象,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桥梁断裂、细胞分裂、犬吠等。这种现象很难用微积分或统计学的知识来描述,而突变理论的出现为这类现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突变理论自产生初期开始,就被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的突然暴发或突然消失也属于突变现象,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然而由于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乃至突变涉及自然的、生物
苹果(Malus×domestica),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营养价值成为了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并且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种植。中国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是公认的苹果优生区和主要产区,但是由于该地区年降雨量较少并且主要集中于夏季,在苹果年生长周期内分布极度不平衡,所以干旱缺水成为了限制该地区苹果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以与大多数的陆生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并在植物生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依赖化学农药,喷杆喷雾机是大田农药喷施应用最广泛的机具,而宽幅喷杆在田间应用过程中会出现大幅度倾斜转动现象,导致农药分布不均,降低农药喷施效果,甚至威胁农作物安全生产。由于缺乏倾斜喷杆雾滴沉积特性研究,不能为倾斜喷杆的调控提供理论基础,难以开展喷杆高度调控系统设计研究,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宽幅喷杆喷雾机的使用要求。喷杆高度在线探测及调控技术是保持喷杆高度的有效手段,本文以
寄生蜂是一类寄生性昆虫,可以寄生许多农林害虫,因此作为天敌昆虫被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控中。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属于膜翅目茧蜂科,是一种寄主范围广泛的容性内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携带多种寄生因子,如毒液和多分病毒(Polydnavirus,PDV),这些寄生因子能够调控寄主昆虫的免疫及生长发育等多种生理过程。在中红侧沟茧蜂中,毒液作为重要的寄生因子,其组分以及功能
据ICPP估计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升高1.8~2.2℃,这将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等灾难,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对全球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土壤有机碳(SOC)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在全球温室气体平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酶促反应是SOC分解的限速步骤,因此,厘清SOC和土壤酶对升温的响应特征及其耦合关系对土壤固碳减排意义重大。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相当大的温室气体减排能力,但
生物炭是一种稳定的碳源,在土壤中可以保存几百年到几千年时间,不断与土壤发生相互作用,对土壤稳定性和土壤有机碳、氮、磷等元素的化学循环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的应用前景被广泛研究。为研究施用生物炭对黄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影响,以施用0、7.5、15和30 t/ha(0~1.36 wt.%)生物炭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水槽冲刷试验和实验室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