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随着早期肺部肿瘤检出率的提高,胸腔镜辅助的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成为近年来胸外科研究的热点。由于肺内支气管及肺血管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为保证手术的安全,这就要求胸外科手术医师能熟练掌握肺内解剖结构。目前有关肺内管道的研究多局限于断层解剖标本和断层影像学标本的研究,而针对于肺内管道系统,尤其是活体肺动脉的三维解剖学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MSCTA)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在当今的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快速的容积扫描及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 VR)的后处理优势,为活体肺动脉解剖学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应用MSCTA及其VR功能,以较大的活体样本量研究右肺上叶动脉的分支类型、各段动脉分支的来源,对右肺上叶疾病进行精确的影像学定位,同时为介入放射学的治疗和胸外科胸腔镜下的肺段或亚肺段切除术提供精确的影像解剖学资料,从而减少术中血管损伤及出血,加快手术进程。方法:从临床怀疑肺栓塞而到我所进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患者中随机选取124例无肺动脉栓塞且分支显示良好的病例进行研究。患者年龄7-80岁,平均42.1岁。将1.0mm层厚、0.7mm重建间隔的肺动脉造影的原始数据输入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肺动脉VR图像的重建,调节窗宽及窗位使右肺上叶动脉及其分支显示良好。采用Boyden命名原则,由两名熟悉肺动脉解剖结构的医师统计右肺上叶各支动脉的出现情况,并对上叶动脉的分支进行分类,最后总结各段级动脉分支的来源。所得图像均满足分析肺动脉解剖结构的目的。结果:根据右肺上叶动脉的起始位置及分布范围的不同,采用Boyden命名原则,分别为前干或上前干、下前干、升动脉、前升动脉、后升动脉。右肺上叶动脉有7种分支类型: “前干+后升动脉”型的存在率为54.0%;“前干+前升动脉+后升动脉”型的存在率为12.9%;“上前干+下前干+后升动脉”型的存在率为12.1%; “前干+升动脉”型的存在率为8.1%;“前干”型的存在率为7.3%;“上前干+下前干”型的存在率为4.0%; “前干+前升动脉”型的存在率为1.6%。总结以上分支类型,右肺上叶动脉的数目以二支型最多见,占67.7%,其中包括4种分支形式,“前干+后升动脉”型、“前干+升动脉”型、“上前干+下前干”型、“前干+前升动脉”型。其次为三支型,占25.0%,其中包括2种分支形式,“前干+前升动脉+后升动脉”型、“上前干+下前干+后升动脉”型。一支型最少,占7.3%,仅包括“前干”型一种分支形式。本研究中前干及上、下前干所占比例分别为83.9%、16.1%。叶间支以一支型多见,占75.8%,其中又以后升动脉居多,占66.1%,升动脉占8.1%,前升动脉仅占1.6%。叶间支两支型为“前升动脉+后升动脉”,占12.9%。还有14例的右肺上叶动脉未出现叶间支,所占比例为11.3%。右肺上叶各段动脉的来源较为复杂,尤其是后段动脉,但均以一支来源较多见,且所占比例超过半数。结论:右肺上叶动脉解剖结构较复杂,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结合后处理VR技术可以真实直观的显示右肺上叶动脉的解剖结构及空间分布,有助于解剖学教学,也可以指导胸外科手术从而保证手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