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下使用单个可膨胀融合器(B-Twin expandable spinal spacer,B-Twin ESS)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到2010年1月由同一术者完成的34例共38个间隙使用单个B-Twin ESS固定融合术的病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43.9岁。34例病例均表现为腰及单/双侧下肢麻木/疼痛。病程6个月~30年,平均50个月。术前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过屈、过伸位X线片、相应节段腰椎CT、腰椎MR检查,对相应病变椎间隙高度进行测量、对腰椎稳定性进行判断;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摄腰椎正侧位和过屈过伸侧位片,必要时复查CT检查,观察B-Twin ESS的位置和椎体间融合情况。根据术前术后JOA评分计算改善率和疗效分级,分析术前与术后随访时的JOA评分和椎间隙高度变化,采用Suk标准判断融合情况。结果34例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8~64个月,平均50个月。34例患者术前JOA评分为11.5±3.2分,术后一周的JOA评分为21.3±2.7分,末次随访为26.3±1.7分。比较术前与术后各时间段JOA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34例的症状在术后均得到显著的改善,末次随访时的改善率65%~96%,平均85%。末次随访时的疗效分级:优30例(88.2%),良4例(11.8%),优良率100%。术前病变椎间隙高度为9.7±1.4mm,术后1周为11.5±1.4mm,术后6月为9.9±1.3mm,末次随访为9.5±1.4mm。术前椎间隙高度与术后3个月内的椎间隙高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椎间隙高度与术后6个月后的椎间隙高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发现6例融合器发生断裂,5例融合器内陷至椎体内超过3mm,2例融合器后移超出椎体后缘近3mm,3例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损失超过1.5mm,但均无临床症状。发现2例病例出现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其中1例给予减压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处理,另1例给予非手术治疗。根据Suk标准,末次随访时融合情况是:16个间隙(42.1%)达到坚固融合,22个间隙(57.9%)达到可能融合,0例未融合患者。结论1.后路椎间盘镜下使用单个B-Twin ESS固定一个椎节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远期症状改善率好,达到了微创治疗的目的;但融合器断裂、松动下沉发生率较高,融合器的设计有待改进;椎间融合率有待提高。2.后路椎间盘镜与B-Twin ESS相结合,很好地实现了椎间微创减压融合,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