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规划设计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may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镇化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以及住宅郊区化的发展,小城镇住宅建设发展迅猛。尤其是在“非典”疫情以后,人们对城市中心区密度较大、容积率较高的社区模式产生了质疑,引发了人们对住宅区的建筑以及人群密度等问题的思考,低密度住宅区的概念被广为关注。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成了低密度住宅区开发与小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的历史性结合。2003年9月—2004年12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调研课题《北京市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研究》,课题小组对京郊33个重点小城镇进行了调研。作为小组中的一员,笔者参加了其中11个镇的实地调研,采用与小城镇领导进行访谈、实地参观走访等方式,收集到关于小城镇住宅区建设情况的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众所周知,小城镇是北京市未来发展的重点,而住宅产业发展、住宅区的规划建设又是许多京郊小城镇近几年的工作重点。尤其是位于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顺义各区,小城镇的地方政府都以“低密度,高收益”的思想为指导,以小城镇特有的自然资源为优势和舒适的住宅区环境作为吸引,大力开发低密度住宅区。但是目前国内对低密度住宅区的概念存在着误解,部分小城镇在低密度住宅区的开发及设计上存在概念定位不准确,密度策划不合理,土地资源利用不经济,基础设施不完善、规划设计模式化、缺乏本土社区文化以及在整个小城镇低密度住宅产品系列中出现断档状况等问题,对人们在低密度住宅区的认识上形成误导,不利于进一步的开发建设。论文针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了分类研究,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与总结,以国外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经验为借鉴,提出京郊小城镇混合型低密度住宅区开发模式的相关建议,为今后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规划设计提出依据和参考。
其他文献
全站仪在矿山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由机电技术和激光技术结合而生,科技含量较高,能够测量水平距离、高度差、斜面距离、水平角和垂直角,并且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各种需要
研究了PET、CDP与无机超细微粒在不同的共混比例下的共混条件以及共混后母粒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在母粒制备中,共混体系均为切力变稀非牛顿流体,随着成孔剂含量的增加,共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