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使管理者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传统理论将管理者视为“理性经济人”并且认为他们按照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决策,由此产生了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代理问题。在委托-代理理论中,管理者有冲动建立自己的“企业帝国”,有很强的扩张欲望;而防御效应又使得管理者为了规避风险,错过一些净现值为正的项目,造成投资不足。上述两种行为最终都会导致企业价值的降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理论提出了质疑。学者们提出人并非完全理性的。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人类存在着多种心理偏差,而过度自信则是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管理者掌握着企业的资源,相对于一般大众更容易过度自信。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企业的财务决策和企业价值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现有研究指出管理者过度自信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率。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高估投资项目的收益,更早的接受投资项目,甚至引发过度投资;他们还表现出更高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由于对外部融资成本的高估,当现金流不足时,即会发生投资不足。并且这些研究都隐含着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做出的投资决策会损害企业价值。但是也有学者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消极意义提出了质疑,认为过度自信也存在着积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投资不足,提高企业价值(Goel和Thakor,2008)。相对于完全理性的管理者而言,关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采取的投资决策以及其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还比较落后,而且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认知心里学中的动机对效率的作用机制,提出了管理过度自信与企业价值应该存在着非线性关系。随后通过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中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并以企业投资效率作为中介变量。本论文首先选择了2008-201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经过筛选得到有效数据6387个;其次将相对薪酬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的替代变量,只筛选出大于0的为过度自信样本,得到2331个观测值;最后在过度自信样本中,使用SPSS17.0软件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企业投资效率和企业价值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价值具有近似于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2)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效率具有近似于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3)企业投资效率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传导作用。上述研究结果说明了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并非只有消极作用。程度适当的过度自信能够帮助管理者避免风险规避造成的投资不足,不放弃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项目,提升企业价值;而严重的过度自信则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本论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并在理论上提出了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应该存在着最优水平。在该过度自信水平上,管理者能够充分把握投资机会,并最大化企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