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研究志愿行为参与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合文献研究以及汕头大学现实状况,提出公益课程、人口学变量、公益组织等相关因素对大学生志愿行为参与度产生何种影响的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Carlo编制的“志愿者参与度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并结合大学生志愿行为各影响因素、公益课程师生互动量表编制问卷,并对修订的公益课程师生互动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表明具有一定的信效度,以网络邮件发送问卷对汕头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对最终回收的534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数据结论进行后续访谈与分析,研究结论如下: (1)性别的差异对志愿行为参与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行为参与度显著高于男大学生,但是由于效应尺度小于0.2,该差异没有实际意义。(2)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不同户籍类型大学生的志愿行为参与度没有显著差异。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学院之间的志愿行为参与度也没有显著差异。(3)在年级因素方面,大一与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的志愿行为参与度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差异,大一学生的志愿行为参与度高于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4)公益组织成员的大学生志愿行为参与度均值高于非公益组织成员大学生。没有参与过公益组织活动的学生的志愿行为参与度低于参与过1次、2次、3次或以上的学生。(5)在参与公益课程的次数方面,参与3次公益课程活动的学生其志愿行为参与度显著高于没有参与过或者仅仅参与过1次公益课程活动的学生,根据科恩的定义,差异程度为较小。(6)学校实施必修政策影响方面,选修学生与必修学生之间的志愿行为参与度不存在显著差异。(7)经过对各影响因素与毕业后参与志愿服务意愿的影响的预测性的回归分析,输出分析模型的回归方程,该方程有一定的预测效果。参加公益组织活动越多其毕业后参与志愿服务意愿越高,参与公益课程活动次数越多的学生的毕业后参与志愿服务意愿越高;对公益课程必修政策越满意,毕业后参与志愿服务意愿越高。 从研究问题与研究结论来看,本研究对理论界的争议进行了回应与补充,并且对于起步阶段的公益课程,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