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无过量饮酒史,而肝实质细胞变性和肝细胞内脂肪蓄积(主要为三酯甘油)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它是肝脏脂肪代谢功能障碍,脂类物质动态平衡失调,致使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中医学无非酒精性脂肪肝明确记载,根据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积证”、“瘀证”、“胁痛”、“痰浊”及“肥气”等范畴,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病症,也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疾病。本论文通过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两部分,对脂肪肝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利用文献研究与统计学的分析相结合,探求脂肪肝的辨证规律,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进一步发展辨证在饮食行为方面的研究。如此有利于学科日后对其发病机理的深入了解,为临床治疗与科研提供依据,并为预防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开辟新的途径。理论研究本研究部分总结了脂肪肝的概念、分类与主要诊断方法,以及流行病学研究概况;讨论了中医对脂肪肝证候的研究重点,并说明饮食因素在本病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希望通过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明确脂肪肝的发病危险因子,研究导致发病与症状加重的一般规律,归纳脂肪肝的中医证型。临床研究1.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研究本研究分析了所有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例标准的150例病例。主要调查指标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分布情况。一般资料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性别分布,总体男性多于女性。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一致。年龄分布,普遍较年长,41~60岁的病例占了74.0%。在本调查中,41~50岁病例最多(39.0%)。肥胖所致脂肪肝约占发病人数的70%以上,肥胖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常伴有高脂血症。2.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症状与证候特征研究本研究通过统计非酒精性脂肪肝症状的发生频率,筛选出非酒精性脂肪肝常见的症状,再将收集的每一位患者病历资料进行证候评定,筛选出非酒精性脂肪肝常见的证候。结果发现痰瘀互结、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和肝肾阴虚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临床证候出现频率较高者。综合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与症状加重因素,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症状与证候特征分析,显示本研究的结果与许多医家临床总结相近,认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内结,瘀血阻滞,最终形成痰瘀互结,痹阻于肝脏脉络。本病病位在肝,涉及脾、肾两脏功能失调。3.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饮食特征研究本研究调查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饮食特征,拜分析本病各常见中医证候的饮食规律。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法,由研究人员调查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及正常对照组(各150例)的饮食习惯,包括寒、热偏嗜,荤、素偏嗜,蛋白质、脂类的偏嗜等三个专项;引入现代营养学的概念与计量方法,讨论几种饮食特征与本病及本病主要证候的联系。结果发现,脂肪肝组偏低蛋白人数占13.33%,偏高脂人质数高达85.33%,相对于正常对照组而言,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为偏高脂的饮食特征,和偏低蛋白饮食特征没有重要意义。高脂饮食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研究结果,提示了高脂饮食特征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可能存在相关性。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临床证候与寒热饮食特征的研究中,偏寒饮食的有43.93%为痰瘀互结证型,偏热饮食者湿热内蕴证型最多见,占30.23%,间接地证明了中医重视寒热饮食偏嗜,辨寒热证候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