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别以面部和下颌骨正中矢状面为参考平面分析上、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特点,从颌骨位置和下颌骨轮廓两个方面对面部偏斜进行分类,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2.以面部和下颌骨正中矢状面为参考平面分析面部偏斜的特点,明确其偏斜类型,结合三维手术模拟预测技术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指导手术,观察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选取面部偏斜患者86例,将患者术前的CBCT数据导入Proplan CMF软件中,构建骨组织的三维模型,以面部和下颌骨正中矢状面为参考平面的三维测量体系和镜像技术分析上、下颌骨位置和下颌骨轮廓的对称性,基于三维分析结果从颌骨位置和下颌骨轮廓两个方面建立一套面部偏斜的分类体系。2.选取面部偏斜患者28例,将患者术前的CBCT影像数据导入Proplan CMF2.0软件系统,三维重建,以面部和下颌骨正中矢状面为参考平面分析上、上、下颌骨位置和下颌骨轮廓的对称特点,根据三维测量结果明确其分类,进而通过三维手术模拟技术制定合适的个性化手术方案,指导手术,术后6-12个月复查,拍摄术后CBCT并进行三维测量,通过术前术后的对比及术后镜像重叠图评价该方法在面部偏斜诊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根据颌骨位置和下颌骨形状的对称特点,将颌骨偏斜分3类:位置偏斜、下颌骨形状偏斜、位置和下颌骨形状均偏斜,其中位置偏斜有:T类(水平向偏斜):T1(下颌水平旋转偏斜)、T2(下颌平移偏斜)、T3(上颌偏斜、下颌水平向旋转偏斜)、T4(上颌偏斜、下颌平移偏斜),V类(垂直向偏斜),下颌骨形状不对称畸形有:C类(下颌轮廓不对称畸形)、D类(单纯颏部偏斜)。以上各亚类相互组合,构成新的类别。位置不对称畸形各组间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发现:DA、UI-FMSP、UOP-FMSP在各类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而LI-FMSP无统计学意义。2.颌骨偏斜的构成比结果:86例面部偏斜患者均存在下颌偏斜:单纯位置偏斜有7例(8.1%),单纯下颌骨形状不对称畸形为15例(17.4%),颌骨位置和形状均偏斜的患者为64例(74.5%)。T1类40例,T2类2例,T3类13例,T4类2例,V类14例,C类2例,D类3例,C+D类10例。3.颌骨位置不对称畸形组中下颌骨结构对称性分析结果:在T1和T3类中,下颌骨体长度、下颌升支高度、正面升支倾斜度、侧面升支倾斜度在偏侧和对侧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和T4类中,因病例数太少,不纳入统计分析。在V类中,偏侧的正面升支倾斜度和下颌升支高度与对侧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颌骨体长度、侧面升支倾斜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轮廓不对称畸形组,偏侧与对侧的轮廓测量项目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二术前评估结果:通过三维测量和镜像技术发现T1类16例,T3类2例,T4类2例,V类3例,C+D类3例,D类2例,其中同时存在颌骨位置和轮廓不对称畸形的患者21例。5.术后治疗效果评估:除了上颌咬合平面倾斜度、Go-lat-MMSP之外其余测量项目术前术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面部对称性得到明显改善,除了2例需二次手术矫正术后残留偏斜,其余患者面部基本对称,镜像结果显示面部对称良好,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与术前评估基本一致。结论1.颌骨偏斜分类系统能够详细的反映上、下颌骨位置和下颌骨形状的不对称特点,对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临床依据。2.面部和下颌骨正中矢状面及三维手术模拟技术联合应用于个性化手术方案的制定,提高了手术预期效果的准确性,减少了患者术后面部偏斜的残留及二次手术修整的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可行性。3.Proplan CMF软件在面部偏斜畸形中应用,能够帮助医生精确诊断、设计治疗方案、模拟手术过程、评估手术风险及术后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