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HIV/AIDS的流行状况,明晰各个阶段黑龙江省HIV的主要传播途径及主要感染人群,分析感染者的人口学特征。并从分子水平上了解HIV病毒在黑龙江省的亚型分布状况及基因变异情况。从而为开展针对本地区的艾滋病控制和治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通过收集黑龙江省报告首例HIV感染者以来发现的HIV/AIDS病例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明确HIV/AIDS在各个时间段的流行特征,将HIV在本地的流行时间划分为1993-2004年、2005-2008年、2009-2012年、2011-2012年四个时间段。并通过采集HIV感染者血液标本,提取病毒DNA并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分别对HIV病毒gag和env区基因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整理后应用Mega、BioEdit软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并将相应的基因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利用美国Los Alamos HIV序列数据库提供的HIV-BLAST、 Entropy、 Consensus Maker、VESPA、RIP等在线分析程序对序列的分型,氨基酸序列的变异及病毒基因重组情况进行鉴定。 结果:黑龙江省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以及艾滋病相关死亡者逐年增加。HIV主要传播途径从最初的以血液传播为主转变为目前主要以性途径传播为主,其中男男同性(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感染者所占比例从1993-2004年的6.7%上升到2011-2012年的69.0%,并成为目前HIV主要传播途径。从2007年开始,MSM感染人数超过异性传播感染者并迅速增长,但经异性接触感染者人数也逐年增加,异性传播仅次于男男同性传播位于HIV传播途径的第二位。MSM感染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1-30岁间(42.4%),以未婚为主(61.6%),文化程度较高(大学及以上者占36.8%),城市人口为主(46.7%),但来源于农村的MSM感染者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同时年龄≤30岁的MSM感染者人数和所占比例正逐年快速增长。经异性传播途径感染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31.1%),文化程度较MSM低(以初中为主,占50.7%),以来自农村和已婚/同居者居多(分别占47.4%和40.1%)。同时在异性感染者中年龄>51岁的老年人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也逐年增长。异性感染者中农村户籍、AIDS、死亡、流动人群、抗病毒治疗者所占比例均高于MSM感染者。同时异性感染者中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小于MSM感染者,而死亡比例却大于MSM感染者。 基于HIV-1 env和gag区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在黑龙江省流行的HIV-1主要有CRF01_AE、B亚型、CRF07_BC三种毒株。CRF01_ AE是MSM感染者中的主要流行株,而在其他HIV-1传播途径中则仍以B亚型为主要流行株,由于MSM是本地主要HIV-1感染人群,所以CRF01_ AE已经成为本地HIV-1主要流行株。通过对比本地先前报道,B亚型在本地区所占比例正在下降,而CRF01_AE正迅速增长。CRF01_ AE在本地区形成了2个独立的流行进化簇,流行簇1的基因变异程度大于流行簇2。HIV病毒重组鉴定结果显示了之前没有报道过的A1/A2、CRF07_BC/C、CRF01 AE/CRF07_BC/B/C间的病毒基因重组,表明HIV在本地的流行正趋于复杂化。 结论:黑龙江省HIV/AIDS的流行形势依然严峻。HIV/AIDS在黑龙江省持续快速增长,男男同性传播成为黑龙江省HIV主要传播途径,预防HIV在MSM中的快速传播成为当前黑龙江省防控艾滋病的首要任务,而且要重点加强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低年龄段、未婚并具有高教育背景的MSM人群的监测。同时也应对来自于农村地区,文化程度较低的普通人群,以及流动人群和老年人群开展HIV筛查及提供必要的干预服务,可能对控制目前艾滋病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HIV在黑龙江省的流行正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实时掌握HIV/AIDS在本地区的流行动态,及时检测HIV病毒的变异情况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控制目前艾滋病的快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