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时至今日对电抽搐治疗(ECT)的反复再评价结果仍然肯定地认为它是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SZ)的有效方法,磁抽搐治疗(MST)具有同样的疗效且认知损害小而被人们所熟知。本研究目的包括:1.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海马亚结构探讨电抽搐磁抽搐治疗SZ疗效的神经可塑性机制;2.结合临床评估、认知功能测评比较ECT/MST治疗SZ的差异;3.基于临床、认知和生物学指标构建ECT/MST治疗SZ的疗效预测模型。【方法】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SZ的诊断标准筛查患者。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临床症状,可重复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量(RBANS)评估认知功能,采集血液标本,并进行脑结构影像扫描。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ECT治疗SZ患者疗效与BDNF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BDNF与海马亚结构探讨电抽搐磁抽搐治疗SZ疗效的神经可塑性机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临床疗效预测模型,从临床、认知、海马亚结构及BDNF四个方面比较ECT与MST的差异。【结果】第一部分研究160例SZ患者及77名健康对照,从基线至ECT治疗结束,BDNF浓度显著增加(P<0.001),PANSS分显著降低(P<0.001);在ECT组BDNF浓度的增加量(2.21±4.10 ng/ml)和PANSS分的减低量(28.69±14.96)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二部分51例接受电抽搐磁抽搐治疗的患者最终被纳入统计,通过血浆BDNF水平和海马亚结构体积、BDNF增加值与海马亚结构体积增加值及有效组中BDNF水平和海马亚结构体积这三个层面分析BDNF与海马的关系。基线mBDNF与海马亚结构体积有相关性。有效组基线BDNF与海马亚结构体积的相关性增强。ΔM/P比值与Δright_CA3的体积有相关性。ECT组有33例SZ患者、MST组有18例SZ患者进入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海马亚结构的差异。24个海马亚结构运用因子分析降维至6个公因子,以6个公因子为单位,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观察临床组别在各因子内海马亚结构的主效应,由此选出右侧CA4区、右侧GC-ML-DG、左侧HP分子层、左侧CA1区、左侧下托等感兴趣区(ROI),最终right_CA4、right_GC-ML-DG、left_molecular_layer_HP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Ⅰ(χ=12.395 P=0.030)。在上述3个预测因素的基础上增加临床症状(基线PANSS总分)、RBANS(基线Attention得分)、血液学指标(基线M/P比值)建立模型Ⅱ(χ=17.255 P=0.008)。ECT在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上的效果明显优于MST,但是依据有效率、PANSS减分率的分析结果发现ECT与MST的总体疗效无显著差异。ECT组干预后RBANS总分显著降低,而MST干预前后RBANS总分无显著变化。ECT组在左侧海马(subiculum、CA1、molecular_layer_HP、GC-ML-DG、CA3、CA4、HATA)7个亚结构和右侧侧海马(tail、molecular_layer_HP、GC-ML-DG、CA3、CA4、HATA)6个亚结构体积增加较MST明显且有统计学差异。ECT/MST干预后均发现血浆mBDNF水平显著升高,而proBDNF水平显著降低,M/P比值显著增加,而ECT组proBDNF减少值显著大于MST组。【结论】1.电抽搐磁抽搐治疗SZ疗效的神经可塑性假说——通过升高BDNF水平进而增加海马亚结构体积实现临床疗效。2.海马亚结构体积可作为电抽搐磁抽搐治疗SZ的疗效预测因子。3.ECT和MST临床疗效相似,MST干预不影响神经认知功能。ECT组海马亚结构体积增加更为明显,血浆proBDNF减少值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