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关联—顺应研究路向”的语用学视角对翻译的可译性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关联理论与顺应论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这两种语用观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关联理论对于译者在原认知语境中对原话语的诠释过程有着较强的解释力,但对于具体语言的使用缺乏充分的理论支持。而顺应论则为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具体的语言选择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但对原话语的诠释过程解释不足。近些年来,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不断的被用于翻译研究,但把语言理解过程的关联性和语言产出过程的顺应性结合起来的尝试却是少之又少。本文作者在关联理论和顺应论的基础上尝试性的构建出一个能够使两者互补的研究路向,即“关联—顺应”的理论模式。在该理论框架中,我们认为,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也就是说,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然后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对于可译还是不可译或在多大程度上可译这一问题目前还存在着诸多分歧,作为翻译工作者,对翻译的可译性问题有个清楚的认识有利于指导其翻译实践,因此对翻译的可译性问题进行探讨有着实践意义。许多学者都采用了语言学、文艺学、甚至文化学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并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多数研究在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方法程序、研究对象和内容范围等方面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国内外较新的语用交际理论——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为指导,探索性的把两者结合起来,采用以理论思辨为主、以个案或例证考察为辅的方法和程序,对可译性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综合的研究,以期为翻译研究带来一个较新的语用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