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在全球范围内环境资源问题凸显,人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的一套衡量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其模型实质是通过估算维持人类活动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空间大小,并与给定人口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来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以其严谨的理论框架,精炼的核算方法,直观的表征方式,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 本文根据安徽省的现状,以安徽省及其17个市2001-2006年六年的生态足迹为依据,通过全省及其所辖各市发展所需要的与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本空间比较,找到差距,并结合资源质量和利用方式现状,寻找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下的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和优化资源结构的方法。 (1)安徽省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2.13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8hm2/人,生态赤字为1.65hm2/人。在全省生态足迹需求结构中,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化石燃料用地,耕地,草地;在生态承载力中,全省林地440.4万hm2,占总量54%,位居第一位;接下来是耕地,建筑用地和水域;草地所占比例最小,占总量的0.0002%。2001-2006年全省人均生态足迹呈不断增加趋势,其中2001-2003年为缓慢增长阶段,增幅为3.27%,2003-2006年为人均生态足迹的快速上升阶段,3年间净增0.30hm2/人,增幅达16.12%。由于生态承载力的增幅小于生态足迹的增幅,因此,安徽省的人均生态赤字6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预测2007年-2012年的安徽省生态足迹赤字的值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这表明安徽省的土地生态系统偏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基于生态盈亏类型划分,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全省处于弱不可持续状态;依据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划分,安徽省属于省-国家不可持续、全球可持续类型。 (3)安徽省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分析结果为0.90,表明两者的协调性处于比较不协调状态,应当引起重视。根据全省及其17个市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分析结果,17个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排序为,合肥,马鞍山,铜陵,芜湖,淮南,淮北,黄山,巢湖,宣城,六安,安庆,滁州,蚌埠,池州,亳州,阜阳,宿州市。 (4)研究分析得出,安徽省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保护,土地利用,资源消费方面存在着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供需矛盾逐渐加大,结构呈明显不对称性,总的人口生态赤字庞大,土地承载力较低,资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 (5)本文提出了促进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改变消费习惯,建立资源节约型的消费社会;合理开发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生态保护。 利用生态足迹法对安徽省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充分了解安徽省的可持续发展前景,能够为及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省内未来相关规划政策的修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实现安徽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