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用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建立有效的饮用水安全监察预警机制来预防化学毒物的污染是当下国内外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以棒曲霉素(Patulin)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流动注射和化学发光法,探究了饮用水中突发性棒曲霉毒素的安全预警。研究内容包括:(1)棒曲霉毒素在水中特性与其污染之间的关系;(2)鲁米诺-铁氰化钾体系检测棒曲霉毒素;(3)棒曲霉毒素的提取和氯耐受量的测定,探讨其潜在危害性(4)棒曲霉毒素的降解方法及其降解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在浓度小于0.2mg/L时,pH值、电导率、旋光率和折光率变化不明显;当棒曲霉素的浓度达到0.5mg/L时,pH值和电导率才会出现较大变化。这四种性状的变化不能表征饮用水中存在棒曲霉素。2.建立了鲁米诺-铁氰化钾流动化学体系检测棒曲霉素的方法。通过对铁氰化钾的浓度、鲁米诺浓度及其pH值进行单因素试验,之后进行正交试验,得出最佳的试验结果是:铁氰化钾浓度1.5×10-4mol/L、鲁米诺浓度1.5×10-4mol/L、鲁米诺溶液pH13.0。在该实验条件下,线性范围为5×10-3~1mg/L,检出限为4.6×10-4mg/L,RSD为2.6%(n=11)。3.以发霉的苹果作为原材料,经乙酸乙酯进行提取,旋蒸浓缩后,通过高效液相法和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霉变15d的苹果汁中含有高达2.126mg/L的棒曲霉毒素。通过次氯酸钠处理,得知毒素具有一定的氯耐受性。4.微波、超声波、紫外线、臭氧和柠檬汁对棒曲霉毒素的都有一定的降解作用,粉末状活性炭对棒曲霉素的吸附作用明显,当添加量为2g/L,处理时间为10min时,毒素含量降低了77%,可用于饮用水中棒曲霉素突发性污染的治理。同时对棒曲霉毒素进行质谱解析,推断了可能的降解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