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之一,因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倍受医学界关注。失眠中医称为“不寐”、“不得眠”等,大量的古代医学文献和现代临床报道表明,针灸治疗失眠有一定的疗效,但在治则、选穴方面过于强调镇静安神,把失眠作为一个独立的症侯加以治疗,而忽视了对失眠进行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的综合调整治疗;在发病机制方面只注重于阴阳、营卫、神等某一方面的研究,而忽视了它们在失眠发病过程中相互为用、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因此,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亟需在发病机制、针法、选穴等方面有所突破。 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和理论研究,我们认为人体昼夜阴阳节律失调,阴阳失交是失眠的主要发病机制;五脏功能紊乱,五神失藏为失眠的主要病理基础。失眠是人体昼夜阴阳节律失调、五脏藏五神功能紊乱而致的症候群。它不仅反映了患者夜间“夜不瞑”的睡眠质量,同时也反映了患者白昼“昼不精”的机能状态。因此,对于失眠临床疗效的评判,应该将患者夜间睡眠质量与白昼机能状态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调阴阳五脏”针法是在对失眠的中医发病机制全面认识,规范选穴、量化针刺手法的基础上创立的具有调节人体睡眠——觉醒节律的针刺方法。 “调阴阳五脏”针法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调节昼夜阴阳节律,其二是调理五脏藏五神功能。 调阴阳,即调节昼夜阴阳节律——选用大椎、申脉与关元、照海穴,根据患者就诊时间不同,分别施于“补阳泻阴”或“补阴泻阳”针刺手法,以顺时调节昼夜阴阳节律。即患者午前就诊时,大椎、申脉行捻转补法,关元、照海行捻转泻法(补阳泻阴);患者午后就诊时,大椎、申脉行捻转泻法,关元、照海行捻转补法(补阴泻阳)。 调五脏,即调理五脏藏五神功能——运用五脏俞配膈俞穴,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膈俞六穴以调理紊乱的五脏功能,使气血调和,五神各有所藏。 本课题试图通过对“调阴阳五脏”针法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以探究其调节昼夜阴阳节律、五脏藏五神功能在失眠治疗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疗效;通过对小鼠睡眠调节以及对失眠大鼠下丘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探究“调阴阳五脏”针法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以期对针灸治疗失眠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治疗方法。 研究方法 1.临床选取11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失眠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调阴阳五脏”针法组和传统针刺组。通过Epworth困倦量表、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