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课题。不解决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问题许多问题都无法解决。在中国由“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和“征服自然”的工业社会,转型到以工业化、信息化、科技化、城镇化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时,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面对的群体都已非昔比。外部环境和人的转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现代同样获得转型特征。这种情况下,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什么就显得更加的困难与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审,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2)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做出相应的改变。加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说,要么片面强调教师中心,要么片面强调受教育者中心。这都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所处的社会和教育大环境都显得格格不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实现。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现代转型既是适应中国社会、中国人的现代化的转变;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教育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调整。本研究大致有五个部分:首先是理论探讨,一方面选择了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紧密相关的主体、客体、主体性三个基础概念,另一方面综述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什么的相关学说;其次解释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现代转型的含义和必要性,必要性问题主要从教育理念、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方面做出阐述;再次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转型的历程以及意义,一方面不同社会环境、教育理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现代转型的意义在于更好的适应环境、教育理念变化的需要,也是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的要求。第四部分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现代转型的趋向是主体间性式的主体模式,这其中包括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含义,以及主体间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现代转型趋向的原因。最后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现代转型实现的关键——平等的教育理念、对话式教育模式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