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金融开放的全球背景下,转型国家的银行业经历了动荡、危机、巩固和稳定的过程。转型国家银行改革大多包含二级银行体系建立、资本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及私有化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各个转型国家无论是改革方式、具体措施还是改革次序都大相径庭,改革成效也迥然不同。走在前列的中东欧国家尽管银行发展战略并不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最终采取了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作为完成银行私有化、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策略。本文以外资银行进入作为切入点,对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转型国家外资银行进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做了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最后总结出有价值的结论和实际借鉴意义。
本文共分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导言部分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作了说明。
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对金融改革、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经济效应做了系统的归纳和评述。
第二章对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银行业改革过程作了具体、详尽的考察,并且对两类国家银行改革进行了比较。作者从实际数据和资料出发,对各个国家银行改革背景、初始条件改革措施以及改革成效进行了分阶段介绍,并总结了各国在银行业转型中的经验与教训。两类国家无论是转型的初始状态、策略与方式、速度以及效果都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从银行改革方式、私有化方案、银行所有权结构和外资战略以及政府在经济转型过程的作用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对比。
第三章分析转型国家银行结构演变与外资银行的进入,本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转型国家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结构的形成。作者认为,转型国家选择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结构既有理论渊源,也是其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本章第二部分从“量”的角度考察波兰、捷克、匈牙利以及俄罗斯、自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银行结构。基于对大量数据的考察,我们发现转型国家银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深度提高、银行规模扩大,市场集中度较高。第三部分从“质”的角度,分析转型国家银行体系稳定性情况。本文利用CAMEL指标框架,对中东欧和独联体六个国家银行体系稳定性状况作了系统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相比转型初期阶段,这些国家银行稳定性有了显著增强,并且中东欧国家银行稳定性总体上优于独联体国家。最后一部分介绍了转型国家外资银行的进入和银行部门所有权结构的变化。
第四章讨论外资银行进入与经济增长传导机制。本章首先从外资银行本身的角度,考察其进入转型国家的战略和动机,并讨论外资银行战略与信贷行为的关系;接下来从东道国的角度,对外资的利弊作了分析;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了外资银行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的五大传导机制——效率渠道、信贷渠道、公司治理、制度建设和信号效应;本章最后一节对外资银行进入转型国家的情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做了数据性描述和分析。
第五章构建引入跨国银行因素的拉姆齐增长模型。在标准的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增长模型中,引入金融部门,用最优规划与控制论的方法求出稳态解,并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模型的动态路径作了描述。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必须经过一段人均产出、消费和资本下降的过渡期。
第六章对外资银行进入对转型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作了计量检验。本章采用面板数据分析的方法,检验了捷克、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5个中东欧转型国家以及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3个独联体国家外资银行进入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短期来看,外资银行数目比重增加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外资银行资产比重增加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而长期检验的结果则揭示出经过一个时期之后,外资银行进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无论在数目比重还是资产比重变化上都开始显现出来。这说明外资银行进入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过程。
第七章是全文的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首先,对于小国开放经济,银行私有化是银行改革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步骤,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对私有化的最终完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大国经济,核心银行控制在国家手中有利于银行业的稳定,同时,私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充分参与也促进了银行体系的竞争和整体效率的提升。其次,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外资银行进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正向效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第三,除了银行本身的改革以外,相关制度建设和法律框架、监管体系的完善是转型过程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造成具体国家之间银行改革成效差异的重要原因。第四,转型时期,政府应该承担起制定正确的改革方案、推进制度建设、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