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模型,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VD大鼠认知功能评价中的价值;(2)观察电针对VD大鼠P300及海马神经元的影响;(3)观察大鼠P300和海马神经元的变化与VD的相关性;(4)探讨P300在VD早期诊断中的预警价值及针灸疗效的价评。方法:选择清洁级成年(18个月月龄)Wistar大鼠120只,体重(400±50)g。经跳台实验筛选保留110只,通过电脑随机数字法选取10只为正常组,再随机选20只用于假造模,剩余80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four vessel occlusion,4-VO)造模。造模4天后,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记忆能力测试确定造模成功并保留40只。在假模型大鼠和模型大鼠中各选取10只,命名为假模型组和模型组。剩余的3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西药组、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和剩余的10只假模型大鼠为假模型组,一共四组,用于实验研究。对正常组、模型组与假模型组,进行记忆成绩测试、神经行为学评分和P300测试,然后断头取脑保存脑组织。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每天1次,7次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1天,常规饲养;西药组给予尼莫地平灌胃2次/天,疗程与针灸治疗组平行;模型对照组、假模型组与电针组平行饲养,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各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记忆成绩测试、神经行为学评分及P300测试,作为分析观察指标。四个疗程结束后断头取脑,取各组大鼠脑组织,与之前保存的脑组织一同进行组织学观察,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变化。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17.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造模后第4天对各组大鼠记忆能力、神经行为学评分及P300测试。结果显示:模型组的大鼠记忆成绩的潜伏期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增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提高,P300的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显著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假模型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与假模型组相比,模型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果表明:VD大鼠模型建造成功;VD大鼠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2)每个疗程结束2小时后,分别对大鼠进行记忆能力测试、神经行为学评分及P300测试,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第一疗程结果:电针组和西药组的记忆成绩的潜伏期延长和错误次数减少,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P300的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升高。与假模型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电针组、西药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电针组和西药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相比,电针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一个疗程后,电针、西药治疗血管性痴呆在提高记忆能力、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及改善P300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第二个疗程结果:与第一疗程相比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电针组和西药组记忆成绩测试的潜伏期延长和错误次数减少,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及P300的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升高。与假模型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和西药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记忆成绩测试的潜伏期和P300的波幅、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和西药组的记忆成绩测试的错误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电针组和西药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记忆成绩测试的潜伏期、错误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电针组和西药组的P300波幅、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相比,电针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两个疗程后,电针、西药治疗血管性痴呆在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方面均见不同程度的改善效果,且效果显著;在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方面也有所改善,但效果不明显。第三个疗程结果:电针、西药对VD大鼠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及P300方面均有显著性改善。与假模型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的记忆成绩结果、西药组记忆成绩的错误次数、电针组和西药组的P300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记忆成绩的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电针组和西药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西药组相比,电针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三个疗程后,电针、西药治疗血管性痴呆在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方面均见效果,且疗效显著。第四个疗程结果:电针、西药对VD大鼠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及P300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VD大鼠的记忆成绩测试的潜伏期明显延长、错误次数明显减少,P300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升高,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与假模型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的记忆成绩结果和P300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的记忆成绩的错误次数和P300的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和西药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西药组记忆成绩的潜伏期、西药组P300的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电针组和西药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西药组相比,电针组记忆成绩的潜伏期和P300的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四个疗程后,电针、西药治疗VD大鼠在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方面均见显著效果。在改善记忆成绩的潜伏期和P300的潜伏期方面,电针比西药的效果更为显著。(3)HE染色后,应用(40×10倍)光镜下可以观察到:1.治疗前:正常组与假模型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整齐、密集,细胞结构正常,核仁清晰,核居中,形态正常;模型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紊乱、稀疏,体积变小,轮廓模糊,细胞间距变大,核固缩成三角形或不规则形,见散在严重变性坏死细胞。三组经分析后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完整胞核的神经元)的存活数,正常组与假模型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较多,模型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为较少。与正常组相比,假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模型组相比,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四个疗程结束后:电针组、西药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尚整齐,结构接近正常,无严重变性,存在少量散在的变性坏死神经元;模型对照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稀疏,排列紊乱且神经元形态不完整,轮廓模糊、界限不清,细胞间距大,见散在变性坏死神经元;假模型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同正常组,未见改变。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结果显示:电针组、西药组的海马CA1区锥体存活的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增多。与假模型组相比,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神经元数相比,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相比,电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造模大鼠神经元严重变性并大量丢失,假手术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改变无影响;经四个疗程治疗后,电针、西药治疗对变性神经元趋向正常方面改善均有显著效果,电针疗效更为显著。结论:(1)电针能显著提高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是治疗VD的有效方法;(2)电针可以改善VD大鼠海马CA1的神经元变性,增加其神经元数目,促进其恢复,这可能是临床针灸治疗VD有效的作用机理之一;(3)电针治疗VD大鼠可以使其P300的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这可能是临床针灸治疗VD有效的又一作用机理;(4)P300与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及海马神经元的改变均存在着一致性,且较神经行为学评分敏感,较海马神经元的检测更具有操作性,可以一定程度的反映VD大鼠的认知功能的损害程度,对VD的早期诊断和评定VD的病情程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