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金融自由化和监管政策的放松,金融脱媒愈演愈烈。在传统存贷业务受到挤压的背景下,大力开拓非息业务成为国际银行业的一致应对战略。有外国学者对1998-2003年资产规模排在全球前300位的商业银行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排在前130位的银行的非息占比达到了40%,有的银行甚至高达70%。①。反观中国,社会融资方式多元化导致间接融资逐年下降的大背景亦让国内银行业感受到了金融脱媒带来的丝丝寒意。据央行发布的《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总体继续下行,12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78%,比年初下降1.23个百分点。此外,我国的社会融资方式多元发展,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较多,但占比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而人民币贷款以外的融资方式如信托贷款、企业债券融资十分活跃,直接融资占比创历史最高水平。传统银行贷款占我国融资规模的比例日益下滑,从2002年的95%降至2011年的仅仅58%,而在这期间,社会融资总规模增长了近7倍。”在上述背景下,不仅银行实务界对非息业务不断重视,连监管层对银行开拓非息业务也持明确的支持态度。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取消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期货结算业务资格和保证金存管资格的认定,2012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发文,再次扩大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范围,这是继一行两会2005年联合颁布《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后第二次扩大商行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范围②。这样,自2008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的非利息业务范围已涵盖了信托、期货、保险、证券、金融租赁等多项业务。正是在监管不断放松和银行业发展非息业务意识逐渐觉醒的双重动力之下,中国银行业的非利息业务正处于混业经营跃跃欲试、蓄势待发的阶段,自2006年以来,不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国有银行的非息收入的增长速度都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利息收入。“非息业务将成为银行业新的业务增长点”成为国内银行和不少学者的共识。当然他们的默认前提是:拓展新的非利息业务或者可以平滑银行整体风险或者可以贡献更高的利润率或者两大效应兼有。尤其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佣金手续费构成了非利息业务非利息收入主体。更有人认为,传统的存贷业务收入高度依赖利率变动和经济周期,相比来看,以佣金手续费为基础的非利息收入可以提供多样化收益,平滑银行风险。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上述观点,不少实证结果发现非利息收入并未能取得分散化风险的效果,反而是银行收益率和利润率更高的波动性的主要原因。对此,De Young (2001)给出了3大原因:首先,从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看,由于信息成本和转换成本的存在,传统的存贷关系会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稳定,因此银行和客户之间关系更稳定。对于某些非利息收入业务比如投资建议、基金购买等,客户转换银行儿乎不存在信息传递的约束。因此,非息收入更加不稳定。其次,从成本角度看。一般来说,传统业务一旦借贷关系建立,银行后续所需付出的成本只是固定的利息收入。而利息总成本是固定的,随着提供的贷款量越大,增加贷款额的边际成本很小。相反,非息业务的开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和人力资本,这无疑会增大银行的经营杠杆。再者,监管资本的不同。对传统的存贷业务往往会被监管部门要求计提一定的贷款准备金,但对大部分的非利息业务则很少有要求,这无疑会增大银行的财务杠杆,提高非息收入的波动性,加大银行经营风险。本论文的写作初衷便是源于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快速发展的事实与国外实证结论的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但随着阅读文献的深入,发现国内有关非利息收入的研究文献要么是描述性的政策建议类要么是研究非利息收入带来的成本费用问题要么是研究非利息收入对银行收益的影响,关于银行风险与非利息收入的实证文章少之又少。当然一方面原因在于中国非息收入的规模较小,目前还未引发国内学者的注意,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内银行业的年报对非利息收入的披露标准不统一,数据可得性差造成的。但值得庆幸的是,2006以后,国内银行业加强了年报披露的标准化处理,这也是本论文得以成型的根本。本文首先梳理了有关非利息收入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对2006-201]年我国的非利息业务发展现状做了整理,由于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结构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所以本文还对两类银行进行了分组比较分析。接着,本文阐述了非利息收入的风险特征及可能存在的三大风险传导路径。在实证部分,首先对衡量非利息收入的风险指标进行了梳理,共列出5种指标并加以分析,接着本文将非利息收入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为对收入波动的影响和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两方面。第一部分以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选取了14家上市银行2006-2011年的年报数据建立模型,分别从非息收入自身波动性、非息与净利息收入的相关系数两个角度研究非利息收入对收入波动性的影响。第二部分,为增加样本容量,本文选取了14家上市银行2006-2011年的半年报数据,以经风险调整的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实证模型研究非利息收入占比对RAROA的影响。在对非利息收入本身的波动性的统计分析中,本文主要利用变异系数以剔除规模的影响,在该部分不仅计算得出了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也对净利息收入进行分析,以更好的度量这两类不同收入的波动性大小。经过统计分析,本文得出结论:(1)不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其非利息收入波动性都大于净利息收入,这推翻了以往认为非利息收入更稳定的传统观点。(2)净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呈现同增同减趋势,这说明中国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具有相似的周期波动性,非利息收入并未达到在经济波动期平滑银行收益的作用(2)国有银行的非利息业务占比大于股份制银行,但其波动性小于股份制银行。在对银行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的相关性分析中,主要以资产组合模型为理论基础,从横截面相关数据和具体银行相关数据两方面分别考察了两大收入的相关性,得出以下结论:(1)2006-2011年,14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增长率的相关系数的均值为正数。只有2009年一个年度的非利息收入和利息收入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2006-2011年中国的银行业并未享受到多样化收益。(2)四家大银行在2008年及2009年两个年度都的相关系数为均为负。而且整个样本期间其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增长率的相关系数的均值为-0.0005,这意味着四大银行享受了非利息收入带来的多元化收益。(3)10家股份制银行在样本期间的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增长率的相关系数的均值为0.002947404,而且近年来其相关系数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这意味着对于股份制银行来说,发展非利息业务时,对净利息业务的冲击会越来越有相关性,无法取得多样化收益的效果。对非利息收入占比与RAROA的实证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1)2006-2012年以来中国的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与RAROA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风险,但并没有恶化银行风险,反而促进了银行的盈利能力的改善。(2)股份制银行的相关系数高于国有银行,说明发展非利息业务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股份制银行的盈利能力。本文的贡献在于丰富了非利息收入与银行风险这方面的实证文章,本文将非利息收入带来的风险,分为非利息收入本身波动性及其与利息收入的相关性两方面进行考察,这不同于其他文章中,仅用收入增长率的波动性来衡量银行收入波动的风险。此外,本文还将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的不足之处:限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的样本仅为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样本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