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工业化、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的推动下,矿农城复合区人地关系的矛盾更加突出。为了缓解矿农城复合区人地关系的矛盾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论文以朔州市平鲁区为研究对象,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利用系统论、矿区生态重建理论、煤炭工业生命周期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空间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开展了矿农城复合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与管理对策研究,为矿农城复合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矿农城复合区是指在工业化、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配合资源型城镇发展与转型的以地下矿产资源开发、加工与服务、地上农业生产及农业生物资源利用为主要产业发展形式,并且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且相互依存的资源、经济、社会生命共同体。(2)从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分布来看,农用地是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研究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差异明显,总体上呈现变化类型增加的趋势,并且变化类型由早期农用地互转逐渐过渡到农用地互转、农用地转向建设用地、农用地转向损毁地三者共存的状态。海拔1300-1400m、坡度小于6°、阳坡处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并且以露采核心区变化最明显。对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趋势和状态,增长缓慢型土地利用类型在逐渐增加,并且双向变化频繁,呈平衡态势。(3)损毁地增长主要以耕地损毁为主。露采场、剥离区、排土场、工业广场面积之比的平均值为1.0:1.4:1.7:1.2。损毁地面积之比的变化与企业生产能力提升及扩大再生产相关。从未来露天矿界范围内农用地损毁的梯度分布来看,农用地主要分布在缓冲区半径小于等于3km范围内,并且东露天矿成为农用地损毁的主体。(4)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井农复合区和快速城镇区。农村居民点面积、比重、破碎化程度均在增加,并且呈现分散化、形状复杂化的态势。农村居民点的变化与其分区的土地利用功能紧密相关,各分区层面农村居民点的变化都存在不同的驱动因素和行为主体。农村居民点在缓冲区半径0-1km、1-2km范围内分布逐渐增加,并且半径6-7km、半径7-8km成为研究区露天采煤对农村居民点分布扰动的重要分界点。当缓冲区半径小于等于8km时,农村居民点面积随着缓冲区半径的增加而减少。(5)城镇用地扩展在空间上一是基于原有城镇用地进行外延式扩展;二是沿着主要交通干线进行跳跃式扩展;三是扩展的边界形状变化呈现规则-不规则交替的态势。城镇用地主要分布在半径1-1.5km及方向120°、180°、210°范围内。城镇用地面积随着缓冲区半径的增加逐渐减少,随着方向值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城镇用地增长以占用耕地为主,并且在各个缓冲区范围内均有发生,集中分布在城镇用地外围及方向大于等于120°至方向小于等于240°范围内。城镇用地的扩展受到煤炭工业、城镇化率、经济发展、发展模式的影响。(6)促进矿农城复合区土地合理利用,使整个土地利用系统处在平衡状态,关键要遵循协同发展。一是逐步实现“多规”合一;二是严控建设用地增长;三是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四是力促产业转型升级;五是力推矿业用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