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供给行为研究——基于对北京市10所高校的调查数据

来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k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愿服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努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把关怀带给社会,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加强了人际交往与关怀,减少了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人的优秀份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供给行为将能够为政府、学校或有关志愿服务组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  本文在前人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及个案访谈法等,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对核心的概念作出了界定,并实地调研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10所高校,对调研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Linear回归分析,发现目前影响大学生是否参与志愿服务以及参与志愿服务时间的因素主要包括学历、政治面貌、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和学习费用的主要来源、在过去一年,是否担任过班干部和学生会成员、家人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是否经常听说学校志愿服务协会举办的活动等;而性别、所就读高校的性质、独生子女情况、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与奖学金或学分是否挂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校或院系是否会给予一定的奖励等因素并没有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产生影响。本文最后一部分针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结合我国目前政府、高校及大学生自身的现状,并积极借鉴国内外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建立与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其他学者提供借鉴,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参考,更好地推动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其他文献
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正日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并在工业园区的生态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已经提上的议事日程
本文首先对家族企业作了界定,然后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家族企业体制上的优势及我国家族企业目前存在的弊端。然后在此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企业制度包括西方家族
本文将主要分析最低工资政策对第二产业(建筑业和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就业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⑴从全国来看,最低工资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