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自由本性到共同体的建立——马克思与卢梭的相遇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8ni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克思的思想之源中,卢梭无疑占据着一席之地。虽然马克思与卢梭的思想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前者所面对的是资本主义现代制度,他的理论必然要超越资产阶级政治解放,而后者的理论总体上说还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范畴。不过,马克思与卢梭是具有深刻的精神共契的。  第一,个体自由的问题是卢梭和马克思共同关注的问题。卢梭向世人展示出入的自由本质,并唤醒了人们对“开明君主”的迷梦;而马克思也表达出,人应当走出权威、必然的阴影,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面对现代社会中人的不堪境况,卢梭首开现代性批判之先河,发现了人的异化;马克思则在卢梭理论的基础上丰富了异化理论的内涵。两者的思想碰撞并非巧合,而是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的。第二,马克思与卢梭在对现代社会的种种疾患痛心疾首之时,也都展开了对解决方案的寻求之路。他们都找到了一个脱离当下的出口,即新型共同体的建立,在共同体生活中,人们能够寻求、回归到自由的状态。  不过,二者在具有血脉传承关系的同时,也有着深刻的思想差别。基于对“自然状态”和“自然人”的无限怀恋,卢梭仅仅提出通过自然教化和树立“公意”的权威来构筑新型共同体,这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思想,甚至是乌托邦式的解决途径。而马克思则基于“现实的人”的概念,真正站在了现实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构想。
其他文献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科学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对于信息技术外包而言,它属于高新技术,它存在太多的问题和拥有巨大的潜力,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同时它也是属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范围。信息技术外包给企业带来了机会,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是由于川渝两地科技意识、社会条件、哲学发展等种种的限制,致使信息技术外包没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到:“文化的每一次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是人之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它并不一直存在的,而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生成才存在,这样文化就
生态殖民主义指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其内部利益集团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社会的、科技的综合手段,利用不平等、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对生态规律的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