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通过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使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如何?国际化经营是否真正带来了企业的成长?什么样的国际化进入方式更适合中国企业国际化成长?中国企业国际化成长面临的问题及今后改进和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判断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相关理论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境,首先,对我国企业国际化所处阶段进行判断;其次,在“国际化收益”与“国际化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关于国际化程度及进入方式与企业绩效的综合性分析框架;最后,运用收集到的2003-200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1832个有效样本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运用收集到的2007-2009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海外公司164个有效样本对国际化进入方式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得出结论:(1)我国企业国际化仍处在初级阶段;(2)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呈正向相关关系,国际多元化战略确实有助于我国企业绩效的提升;(3)贸易进入方式的企业绩效优于海外生产进入方式和研发及投资管理进入方式的企业绩效,高层次的权益进入方式的优势和潜能尚未表现出来。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化仍处在初级阶段。
本文对造成这些结论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探究。本文认为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企业国际化历程起步晚,企业规模实力不足,规模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尚未形成;另一方面,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成本制造优势,竞争优势低端且单一,这属于比较优势,而非垄断优势,使企业特定所有权优势难以形成。这些最终导致我国企业海外生产进入方式尚未形成规模和充分发挥应有潜力。最后,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