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4.0时代,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已经成为自动化生产的主流趋势,工业机器人的日益广泛应用对专门从事机器人操作、安装、售后等工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不断提升。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对接科技发展,遵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对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该领域对人才需求飙升的同时却出现人才供应奇缺的现象,主要原因为部分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际岗位需求难以较好匹配,导致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培养过程中仅着眼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忽略了职业能力的培养。本研究基于项目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及情境学习理论,以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研究问题,探究在工业机器人行业领域内学生能快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变动、表现为可持续性的能力,了解中职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现状及归因,探讨培养该专业中职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对策。研究立足于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首先访谈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行政人员,了解该专业中职学生任岗前应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相应的国家技能标准分析与归纳出11项职业能力;接着对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技术总监采用问卷调查,明确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实际需求,将11项职业能力初次聚焦为7项;再次访谈企业行政人员,确定在7项职业能力中具有4项能力为从事工业机器人领域内的职业岗位均须具备的能力,进而达到核心职业能力的精准聚焦。由此,将中职学生主要职业岗位中必备的4项能力界定:分析解决能力、编程逻辑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及合作沟通能力,为核心职业能力。通过对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专业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大部分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具有一定出入,在工作中存在不足与失误,短期培训难以达到岗位要求具体表现为分析解决能力亟须提升、编程逻辑能力有待加强、操作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合作沟通能力尚待提高。第二,中职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困境主要源于学生主观因素、教师教学因素、培养环境因素三方面,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意识较薄弱,职业定位不清晰、教师观念受限制,教学评价较单一、校企合作不紧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难匹配。综上所述,研究提出三协同六化方案均衡、全面地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其中学做协同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意识,明确职业定位,包含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构建职业化课程模块;评训协同是为了转变教师观念,丰富教学评价,包含制定系统化培训规划、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校企协同是为了紧密校企合作,完善教学资源,包含加强双向化校企合作、运用真实化教学资源。希冀通过对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研究,探究企业所需能力与中职学生可达到能力的结合点,实现人才的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