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已有的关于失匹配负波的实验结果和理论假设基础上,通过双通道特征联结的方法来证明失匹配负波的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人的感觉记忆,而是涉及到更高层级的认知加工过程。本研究采用oddball范式进行实验,与以往通过单通道特征比例变化来定义不同类型刺激相异,本研究采用双通道特征联结的比例不同来定义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即在单通道内(视觉或听觉),不同特征刺激在比例上没有差异,但在跨通道的特征联结上,两类联结刺激出现比例大(标准刺激),另两类联结刺激出现比例较小(偏差刺激)。被试的行为任务与实验目的无关,即被试不需要对刺激的比例规律进行有意识的注意。通过实验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跨通道的偏差刺激较之标准刺激在80-100ms时间窗口上诱发了一个明显的负成分。由于该负成分是由偏差刺激诱发,并且不需要被试的主动注意参与,因此我们认定其为失匹配负波。本研究说明(1)跨通道特征联结刺激可以诱发失匹配负波;(2)跨通道特征联结刺激不能立刻诱发失匹配负波,而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3)失匹配负波的形成并不依赖于单一通道的感觉记忆,而是涉及了较高水平的跨通道信息整合过程,可能与高级脑区的适应过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