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209例斑秃门诊患者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疾病相关的情况,包括病程、家族史、复发史、发病部位和临床检查等资料的收集,经过综合、分析和归纳,探讨患者的中医证候及证候影响因素,重点研究五脏的变化规律,为临床辨证的准确性,提高疗效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在广东省中医院(总院)皮肤科门诊及病房确诊的斑秃患者,按照斑秃的诊断标准,共收集该病患者209例。根据病情的调查,将疾病的标准分将患者进行分型,将患者发病部位及其伴随症状进行评定分级,建立Excel数据库。利用statal2.0和spss17.0统计软件整理数据库的数据,将多余变量、相似变量进行删除、合并处理,最终获得209份完整病例资料,对其五脏证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成果:本研究中,男性114例(占54.55%),女性95例(占45.45%)。≤14岁16例(占7.66%),15-30岁69例(占33.01%),31-59岁115例(占55.02%),60~73岁9例(占4.31%)。其中,有工人77例、农民6例、干部14例、退休19例和其他(以学生居多)93例这五个职业选项,分别所占比例为36.84%、2.87%、6.70%、9.09%、44.50%。患者临床类型分布如下:脾虚湿困型1例(占0.48%),肝郁血瘀型3例(占1.44%),气血两虚型4例(占1.91%),血热生风型8例(占3.83%),肝肾阴虚型33例(占15.79%),肝肾不足型66例(占31.58%),脾肾两虚型94(占44.98%)。对患者既往病史资料整理分析,结果如下:病程最短的约为1天,病程最长的有12年,病程在1个月内的患者有29例(占13.88%),病程在1年内(包括1年)(占71.77%)的患者有150例,病程超过1年(占14.35%)的患者有30例。其中,9例有疾病家族史(占4.31%);200例无家族史(占95.69%);9例有复发史(占4.31%);200例无复发史(占95.69%)。对所收集的209例斑秃患者,除有不同程度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脱发区,五脏证候分析情况如下:脾系证候以脾虚失运,气血乏源为主要临床表现,如四肢无力、体倦乏力、便溏和舌淡等;肾系证候以肾精亏虚、肾阳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如出现腰膝酸软、腰痛、畏寒肢冷、头晕、耳鸣等等;肝系证候以疏泄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如出现头晕目眩、口苦、脉弦等;肺系证候以肺气亏虚,肺阴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如出现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口燥咽干、舌红等等;心系证候以心血虚为主要临床表现,如出现神疲、失眠、健忘、舌淡少苔、脉弱等等。由因子分析得出其证候要素主要涉及虚、痰、湿和风,并以“虚”为主。主要病位在“脾”、“肾”和“肝”。且分析得到四个中医证型:脾气虚兼肺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心脾两虚证,肝肾虚损证。结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斑秃患者主要集中在中年(31岁至59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生活压力大,其压力来源于工作、子女和父母,他们处于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所以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自身体质也处于一个往下走的分水岭,促使斑秃的出现凸显在这一部分人,病情反复也凸显在这部分人。五脏证候方面,该病是由五脏病变而致,且常相互传变,以脾肾肝症状为主,主要涉及到毛发、皮、肉等方面,其中主要症状包括圆形或椭圆形的脱发区、四肢无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便溏、舌淡苔白等。而肺系和心系方面的症状在疾病的发病阶段主要临床表现有神疲懒言、容易感冒、气短、舌淡苔白、脉弱等。临床五脏证候的总结可以为本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其主要证候要素为虚,主要病位在脾肾肝,其主要中医证型为脾气虚兼肺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心脾两虚证,肝肾虚损证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