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趋同与空间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forc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和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624.1亿元,人均GDP为379元,到2004年GDP为136875.9亿元,人均GDP10561元,分别增长37.8倍和27.9倍;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97%,人均GDP年均递增12.8%。但是,伴随经济迅速增长的是区域间经济差异的日益扩大;1978年东中西GDP比例为3.5:2.05:1,至2004年该比例已经上升为5.22:2.28:1。经济差异的扩大将极大地威胁我国的经济增长成果。实践的发展迫切要求研究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决定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内在机制,从而可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避免我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走弯路,通过较短的路径实现国家整体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为此,作者分析了现有关于经济增长中经济趋同的相关理论文献,对经济趋同的理论支撑进行了整理归纳、分析了研究经济趋同的一般分析方法,并且构建了经济趋同的检验方程;且对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又以江苏省为例进一步进行验证分析,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结果,提出推动我国经济趋同的政策建议。本文分为5部分:第一章是提出论题,指出经济趋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对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随后设计本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介绍经济趋同理论以及空间分布动态变化,提出本文的分析框架。阐述传统因素与空间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制约着经济趋同或趋异的变化。第三章对我国1952-2004期间的经济增长,运用经济趋同方法分时段、分层次进行研究,对经济趋同理论进行验证和检验。根据分析研究,揭露我国空间分布变化的路径,指出影响趋同的关键因素,总结出我国经济趋同模式和机制。第四章对江苏省1978-2004期间的地区经济增长,运用相似的方法分时段、分层次进行研究,进一步验证和检验经济趋同理论在特定区位中的应用效果;并且根据研究结果,揭露江苏省的空间分布变化路径,指出影响趋同的关键因素,总结出江苏省经济趋同模式和机制。第五章根据对我国经济趋同模式和机制,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以及针对性的提出消除经济差异的政策建议;最后反思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童年给我最多快乐还是连环画。《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三侠五义》《宝莲灯》《红色娘子军》《铁道游击队》等连环画,整整装了五大箱,此乃我少年之财富,也是此生结缘文字的红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连环画可是山村里孩子最宝贵的课外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口袋一放,随手可看。我童年的万花筒,因连环画而绽放。无论阅读、写作、求知,都与连环画息息相关。有时得到一本梦寐以求的连环画,可以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