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历史证明这个阶段是中等收入国家能否完成产业升级步入高收入国家的敏感阶段,也是挑战最严峻的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成功转变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效的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共六章:第一章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文献综述并提出研究思路;第二章探讨建立社会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先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以及目标,并在对社会发展中经济方面与非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社会和谐的内涵,提出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第三章根据相关理论,构建社会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第四章讨论社会和谐度综合评价方法;第五章开展实证分析。利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有关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各地区社会冲突度、缓冲力以及平复力的综合得分,进而得出各地区社会和谐度的综合评价值以及排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第六章对本文的研究以及我国各地区和谐状况进行总结,提出本文的局限以及对有关“和谐”主题的研究的展望。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以“社会和谐度”来反映社会发展中非经济方面的和谐状况,这是我国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是目前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二是对社会和谐度进行评价时,不仅考虑各地区的静态状况,而且考虑其有效应对社会冲突、保持和谐状态的能力;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克服困难收集了大量统计数据,开展社会和谐度的实证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