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我国华南沿海(广东)半封闭泻湖(海陵岛)和海湾(王村港)环境的现代台风风暴沉积过程进行研究,采用微体古生物、沉积物粒度、210Pb测定等方法,开展了现代台风风暴沉积过程的研究,找寻风暴沉积代用记录指标,识别历史风暴沉积事件,探讨不同环境下的风暴沉积模式,以及风暴沉积与黑潮暖流的关系,为其在古风暴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HLD1和WCG4站位台风前后的2100Pb测定,结果表明台风后HLD1和WCG4柱样2100Pb活度分别在0-33cm和0-30cm之间出现强烈混合现象,远厚于台风前的生物扰动层厚度,表明本次“威马逊”台风事件影响深度在该站位分别达到33cm和30cm左右。(2)通过对海陵岛和王村港台风前后粒度特征的分析可知,台风后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以双峰或多峰为主,部分层位发生了明显的突变,这些层位的分选性变差,偏态为正偏,宽峰态,沉积特征与上下层差异显著,表明该层位沉积受风暴事件影响。(3)通过综合分析沉积物粒度参数、化学指标和微体古生物等特征,识别出泻湖和海湾环境的四次风暴沉积事件。利用泻湖和海湾的粒级含量分别大于200μm和125μμm,可有效识别风暴沉积层;泻湖和海湾的δ 13C平均值分别为-21%和-22%,高于其它层位,此时TOC/TN比比值低,表明风暴沉积层主要是海洋源有机质为主;硅藻风暴层中出现特征种如 N.granulata、A.nodulifera 和N.cocconneiformms等含量较高,咸水种占比高于50%,破碎率平均值高于30%;有孔虫风暴沉积层出现大量生活在泻湖和海湾以外浅海或深海的壳体,如A.beccarii vars.、A.compressiuscula,F simplex 和 P.cribroepandus 等,这些壳体多为异地埋藏群为主,主要受风暴的搬运作用。(4)通过对1409“威马逊”台风的研究,获得风暴沉积厚度,其中,海陵岛风暴沉积厚度变化范围为7-35cm,平均厚度为25cm;王村港的风暴沉积厚度变化为18-30cm,平均厚度达23cm。不同沉积厚度主要受所处位置的水动力强弱和生物扰动的大小等决定。研究了不同环境下的风暴沉积模式,泻湖环境因风暴层出现大量的贝壳富集和粗颗粒物质而形成生物碎屑风暴沉积相;而海湾环境出现大量的硅藻和有孔虫壳体,这主要是台风期间强大的水动力携带大量外海物质沉积于此,形成硅质风暴沉积相。以上两种风暴沉积模式,是识别古风暴沉积的重要手段。(5)通过研究黑潮指示种A.nodulifera和生活在黑潮暖流区的有孔虫特征种 C.pseudungerianuns、F.simplex和P.cribroep n u.表明超强台风加大了黑潮的流速和活动范围,使得暖流的影响更广;研究表明了黑潮暖流通过水汽和高温的输送作用来增加台风对流发展进而促使台风作用加强,而强台风又把暖流区的物质带到近岸沉积。此外,对古风暴的研究中常用的指标如微体古生物方法和粒度参数法等,同样适用于古黑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