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以一座南亚热带大型水库供水口控藻措施,对水库蓝藻动态进行了观测,评估了在供水口区实施的浮床与隔水墙控藻工程的效果,同时开展了大型围隔实验,了解植物浮床控制藻类生物量的可能性。于2008年每月(除2月外)在水库工程区和非工程区分别进行采样,分析比较浮游植物组成的变化。于2008年11月21日和12月9日在供水口隔水墙两侧,在距表层0.5m、5m、10m处采集水样。于2008年5月~7月,进行了大型围隔实验(围隔体积为340m3)。围隔实验共设共设3个处理组和一个对照组,每组均设3个平行,在三个处理组中分别放入覆盖率为10%、20%和30%的浮床,进行4次采样。研究水库为富营养化水体,常年以蓝藻为优势种,除个别月份外蓝藻占总丰度的74%以上,全年优势种的变化为1月至6月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为第一优势种,但在随后的7、8、9月拟柱孢藻(Cylindrosperopsis raciborskii)成为第一优势种,10月以后,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成为水体第一优势种。供水口区域内浮游植物丰度的全年范围为1.85×106~20.05×106 cells·L-1,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全年范围是0.211~10.525 mg·L-1,而在工程区外的大坝处,浮游植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范围分别是0.94×106~20.9×106 cells·L-1和为0.157~6.035 mg·L-1,可以看出供水口内的丰度与生物量和大坝处差异并不明显,在供水口没有出现藻类生物量的增加的趋势,说明在供水口区实施的控藻工程有效的抑制了藻类堆积。在隔水墙控水实验中,对两组内、外侧营养盐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内侧三层水化数据的均值和外5m与外10m水化数据的均值相关性最高(r=0.994,P<0.01),说明流入供水口的水主要来自外侧5m及5m以下。由于5m处水质由垂直分布特点决定,隔水墙对供水口水质的改善具有季节性。不同浮床植物覆盖率的围隔实验,在第二次采样时,覆盖率为10%的实验组丰度下降了55%,覆盖率为20%的实验组总丰度的降幅达到67.8%,覆盖率为30%总丰度降低的最多,达到了67.9%,空白组与实验组不同,总丰度升高了56.8%,实验组降低的主要是蓝藻丰度降低的比例最高,尤其是30%的实验组蓝藻丰度下降了93.2%。第三次采样依旧呈下降趋势,但第四次采样时各组浮游植物的丰度又有所升高,可能与该段时间大量降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