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支付手段下的侵财犯罪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金融业务的进步和钱币虚拟化的发展,使得新型支付手段得到了普遍运用。而基于新型支付手段的便捷和多元,财产犯罪的方式更加复杂,区分的界限更加模糊。然而新型支付手段中的诈骗犯罪,与传统诈骗犯罪仅在实施手段上存在区别,其刑法规制的思路应别无二致。新型手段下,用户拥有的账户内的,以数字呈现的财产,应视为财产,并可以作为侵财犯罪的对象。新型支付平台的实质是金融机构,新型支付手段中网络侵财的重要特征还包括机器人被骗。对于新型支付方式下盗骗交织型侵财犯罪案件的定性应以信用卡诈骗罪定性。对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窃取“支付宝”第三方账户的情况,应分情况予以定性:对于直接窃取“支付宝”账户金额的行为,应定为“盗窃罪”;对于窃取支付宝绑定的信用卡金额的行为,应定为“信用卡诈骗罪”。将新型三角诈骗结构适用于新型支付手段下的诈骗行为,既可以实现理论上的自洽,在实践中又具有广阔的适用前景。本文的行文内容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着眼于支付,从该视角出发,研究支付的历史演变和新时代中支付的变迁,探讨新型支付的类型多样化对现代刑法理论的影响,丰富支付的内涵,以助于提取支付的一般性特质。第二部分为支付行为的实质分析,从其内在属性和外在特征两个方面展开。基于第一部分关于支付行为的发展和演进的综述,总结出支付行为的概念具有重要的两个涵盖。第一在于支付行为和处分意识之间的关系;第二在于支付行为和占有转移的关系。第三部分为解决新型支付的侵财案件的刑法规制问题。在第二章提出的支付行为的实质基础上,对实践中通过链接获取他人财物、转移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财产行为、扫码付款型侵财案件的三种类型的犯罪予以分析、定性。
其他文献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的瑰宝越来越得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的传承也不再只是少部分人的工作,社会各界对其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进一步拓展与完善了再审检察监督制度,其中第209条第二款限定了当事人申请再审检察监督的次数。这符合诉讼经济原则,节约了有限的司法资源,也有利
在介绍"第三届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讨会暨虚拟仿真技术与教学资源建设论坛"的基础上,指出应从实验教学改革上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吸氧阻隔性包装薄膜亦称脱氧型阻隔性包装薄膜或者除氧型阻隔性包装薄膜,亦可称之为活性阻隔性包装薄膜。这种薄膜除了具有普通阻隔性包装薄膜所具有的阻隔性之外,它在具有阻隔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教育的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同时也推动了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面对如此形势,高校课堂
[摘要]目的:探讨了舒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06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24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S组)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F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期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和血糖(Glu)的变化。结果:与T0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