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类风湿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症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观察隔物温和灸对这些指标的影响,及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并探索隔物温和灸是否能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增加骨密度,进而拓宽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思路。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来自武汉市中医医院风湿科病房的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40例被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按其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单纯口服甲氨蝶呤组(对照组)20例、隔物温和灸配合口服甲氨蝶呤组(治疗组)20例。2.研究方法:对照组(单纯药物组)予口服甲氨蝶呤(每片2.5mg,上海信谊药厂生产),10mg,每周1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隔物温和灸灸命门、双侧肾俞,每穴艾灸时间约30分钟,以穴部皮肤泛红而不灼伤为度。同时,两组可根据病情酌用NSAIDs(洛索洛芬钠片),每次60mg,每日三次,若症状减轻则停服。两组每周连续5天治疗。治疗时间3个月。此外,不使用与治本病相关的其他中、西药物。3.观察指标:采用ACR50、中医疗效评分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指标(关节肿胀数及肿胀指数、压痛数及压痛指数、休息痛、晨僵时间、关节功能、平均握力、病人对病情的评估、医生对病情的评估、实验室生化指标(RF、CRP、ESR、ALP、血钙、血磷)、影像学数据(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值)及不良反应(纳差、恶心、腹痛、腹泻、口腔溃疡、过敏性皮疹、脱发、乏力、白细胞、血小板、尿蛋白、大便潜血、肝肾功能)的变化,以及停服NSAIDs情况。4.统计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组内的比较采用配对均数t检验,组间比较则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则采用Ridit检验。结果P<O.05为所检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为所检测的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共40名)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隔物温和灸及口服药物治疗,对照组20人,治疗组20人,均依从性较好,无脱落、剔除病例。1.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各症状、体征指标对比无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各自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指标对比均疗效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对比各项指标有更明显差异性(P<0.01)。2.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各项实验室指标比较无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各自的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对比均疗效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对比更有差异性(P<0.01)。3.骨密度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具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及ACR50分析: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对比,治疗组中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中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5%。两组治疗后ACR50有效率比较,治疗组65%,对照组45%。两组比较结果具有差异性(P<0.05)。5.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总体发生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停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情况:治疗前对照组服用NSAIDs药物14例(未服6例),治疗组服用NSAIDs药物15例(5例未服),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O.05);治疗后,对照组服用NSAIDs药物10例(未服10例),治疗组服用4例(未服16例);经比较对照组停服数明显少于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隔物温和灸联合甲氨蝶呤能显著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2.隔物温和灸联合甲氨蝶呤组(治疗组)及单纯甲氨蝶呤组(对照组)均能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病情,但前组疗效明显优于后组;且灸药组停用NSAIDs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单纯甲氨蝶呤组。3.提示隔物温和灸能增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密度、提升甲氨蝶呤作为基础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同时减少临床非甾体抗炎药的应用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增加患者长期治疗的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