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体结构理论的兼语式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l_d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兼语句是现代汉语里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也是现代汉语语法界最具有争议的焦点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的句式加以研究,认为这种结构形式不同于印欧语言的基本句式。它的句法线性表达形式可以概括为:“NP1+VP1+NP2+xP”。兼语句最显著的特点是:NP2既当VP1的宾语又充当XP的主语。其中XP可以代表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以及主谓短语。 事实上,并非呈现以上结构的句子都属于兼语句。除了形式上的特点,兼语句的谓语动词(VP1)在语义上也具有共同特征,即兼语动词在语义上必须包含义项[+致使],不含该义项的动词将不能作为兼语动词。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将限定于句法结构上呈现“NP1+VP1+NP2+xP”,同时谓语动词VP1的词汇意义带有[+致使]特征的兼语句。 兼语句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分析兼语成分,即是否存在一身二职的兼语成份。一些学者认识到汉语传统语法的弊端,采用普遍语法理论对兼语句进行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邢欣(1990),游汝杰(2001),成镇权(2003),杨大然(2004)。他们均依据普遍语法的思想,采用原则和参数与最简方案的理论框架对兼语句的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确实解决了一些传统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但仍有些不足。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本文采用了事体结构理论来分析兼语句的论元结构。基于事体结构理论,所有的句子都表示事件,形式语言学家主要的任务之一是表征事件参与者的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利用事体结构理论和特征核查理论分别来解释兼语句的内部结构及其生成过程。 本文利用RogerMartin(2001)的“时态假说”,论述了在兼语句中VP1和VP2不是同时发生的。鉴于汉语中缺少时态标记的特点,邢欣(1990)通过添加时态副词的方法区别了汉语句子有无时态特征。本文结合RogerMartin(2001)的“时态假说”和邢欣(1990)的观点,认为在事体的句法表征中,汉语也存在TP。此外,本文还认为,汉语中确实存在空主语PRO,并且该空主语在兼语句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最简方案,我们认为词库中的词项都是一组特征的集合,包括词项的范畴特征、形态特征、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其中有些是可解释的,有些则不是。事体参与者NP的不可解释性特征分别在Asp和TP的标示语位置得到核查。总之,本文认为:兼语句的生成过程就是动词的事体角色映射和名词特征核查的过程。
其他文献
词簇又被称作“多词序列”、“词块”或者“词束”,他们是英语语言中的结构和意义单位。它们是广义上的词语搭配,在文章中大量频繁复现,且复现频率远远超过偶然机率。这一存在于
作为英国当代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之一,戴维·洛奇常常把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相结合。在影响他后期创作的诸多批评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巴赫金对话理论,因为正是这一
漫画
期刊
英语空间介词习得研究发现,二语学习者在空间介词的使用上常存在语义范畴划分不清的问题。为此,研究者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对影响空间介词习得的认知因素进行了探讨。空间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