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学改变及EGF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学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pj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病理形态学改变和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的影响。   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对照组、针刺组、针刺预防组五组。采用CAG综合造模法结合饥饱失常12周后成功复制大鼠模型。针刺预防组于造模第一天开始连续16周针刺预防治疗,药物组和针刺组于造模成功后连续治疗4周。观察并分析治疗前后各组大鼠胃粘膜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EGF水平的变化。   结果:模型组大鼠胃粘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EGF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说明模型复制成功。针刺组、药物组大鼠胃粘膜病理形态学改变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EGF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且针刺组效果略好于药物组。针刺预防组与针刺组比较有差异(P<0.05),说明针刺预防对于CAG有良好的效果。   结论: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可以通过调节胃粘膜上EGF水平,促进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上皮增殖修复,从而发挥对CAG的预防及治疗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除具有明显的运动障碍症状外,还有相对比较隐秘的非运动症状。由于非运动症状往往贯穿于疾病全程,并且严重影响PD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逐
目的:观察应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和开放性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对比,比较得出关节镜下手术方式与开放性手术的的各自优势所在,评价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结果,为临床更广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和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中医辩证、治疗原则及常用中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相关疾病、家族史、病理分期和肿瘤标志物。  材料于方法: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