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在伊立替康腹泻荷瘤小鼠的模型上,比较经方生姜泻心汤和黄芩汤对伊立替康所致小鼠腹泻防治作用的影响。2.结合肠道菌群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究伊立替康化疗对肠道的影响以及两种经方对化疗后肠道的调整作用。方法1.参照文献方法,建立伊立替康迟发性腹泻转移性结肠癌小鼠模型。2.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肿瘤生长和腹泻评分情况;瑞氏-吉姆萨染色法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评价各组小鼠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通过肠道组织HE染色法,评价各组小鼠肠黏膜损伤情况;用Elisa法和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结肠组织中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等的表达,研究两方对伊立替康所致的肠道炎症反应的缓解作用。3.取结肠内容物,应用Illumina-Miseq PE3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各组样本微生物群落和物种组成等生物信息进行分析,包括α多样性、β多样性、物种分布等的分析,验证生姜泻心汤和黄芩汤对伊立替康化疗后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结果1.通过对伊立替腹泻模型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变化、腹泻评分等的评估,证实伊立替康所致腹泻荷瘤小鼠造模成功。2.在伊立替康腹腔注射后,模型组小鼠体重逐渐下降,中药干预小鼠体重至第7天开始上升,且生姜泻心汤组第7天-第9天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黄芩汤组第8天、第9天体重与模型组相比有差异(P<0.05)。腹泻方面,伊立替康注射24小时后,模型组小鼠全部开始出现湿软稀便,肛周皮肤黏膜红肿,并且腹泻症状逐渐加重,于实验第5天全部达到中、重度腹泻,便质清稀、部分呈水样便,未见脓血便。生姜泻心汤组和黄芩汤组大便微湿软,部分大便不成形,肛周湿润微红肿。模型组腹泻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而中药干预组小鼠腹泻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腹泻模型组中性粒细胞数明显低于正常组。生姜泻心汤组和黄芩汤组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4.83±0.75)个/视野和(3.83±0.75)个/视野,与模型组相比有所升高。肠黏膜病理方面可观察到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肿胀,腺体结构不规则,大量绒毛缩短或脱失,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而中药干预组肠绒毛形态较完整、黏膜排列较规整。炎性因子TNF-α、IL-10表达的结果显示,生姜泻心汤和黄芩汤均能通过减少致炎因子表达和上调抑炎因子表达抑制伊立替康所致的肠道黏膜炎症,且黄芩汤减少TNF-α的效果优于生姜泻心汤(P<0.05),生姜泻心汤上调IL-10的表达优于黄芩汤,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PCR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NF-α、TLR4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生姜泻心汤组和黄芩汤组TNF-α、TLR4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伊立替康化疗后三组样本Alpha多样性指数均有下降,生姜泻心汤组下降明显(P<0.05)。在科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三组的拟杆菌目S24-7群均显著下降(P<0.01),模型组大肠杆菌科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黄芩汤组乳杆菌科的含量显著增多(P<0.05),紫单胞菌科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生姜泻心汤组拟杆菌科和疣微菌科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1.生姜泻心汤和黄芩汤均能有效缓解伊立替康所致的腹泻,减轻肠黏膜损伤和减轻化疗所引起的体重下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但疗效差异不显著;2.生姜泻心汤和黄芩汤可以通过调整肠道菌群分布达到缓解伊立替康所致腹泻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汤可有效提升乳杆菌科的含量;而生姜泻心汤组拟杆菌科水平显著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