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近三角区和近穹顶区逼尿肌在糖尿病膀胱(Diabetic cystopathy,DCP)进展过程中的功能受损差异,在科研层面,将以往的糖尿病膀胱逼尿肌损伤从时间序列差异研究引入到空间分布差异研究;在临床方面,为未来糖尿病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修复提供优化区位选择,帮助实现更加准确、更加高效、更加经济的医疗目标。方法:选取健康雌性SD大鼠,糖尿病组给予STZ诱导成模,对照组给予柠檬酸钠缓冲液。糖尿病大鼠分为DM4w、DM8w、DM12w、DM16w四个小组,分别于成模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16周施行实验检测,对照组大鼠(Control组)于造模后第4周施行实验检测。行在体尿动力学指标检测,评价糖尿病大鼠膀胱功能障碍;以近三角区和近穹顶区两个部位肌环行机械性牵张刺激试验,评价膀胱不同部位逼尿肌受损情况;每只大鼠处死时采集血糖、体重和膀胱湿重等一般资料。结果:1.与Control组相比,各糖尿病组大鼠血糖升高、体重减小、膀胱湿重增加、膀胱湿重与体重比值增大。2.各糖尿病组大鼠膀胱最大容量、残尿量、逼尿肌漏尿点压均高于Control组。3.DM4w组的近三角区逼尿肌肌环及DM8w组各部位逼尿肌肌环收缩力较Control组升高;DM12w组和DM16w组各部位逼尿肌肌环收缩力较Control组明显降低。4.Control组近穹顶区逼尿肌肌环与其近三角区逼尿肌肌环相比收缩力更强。DM16w组近穹顶区逼尿肌肌环与其近三角区逼尿肌肌环相比收缩力更弱。结论:1.糖尿病大鼠模型可靠,膀胱结构和功能变化确切而显著。2.糖尿病大鼠的逼尿肌损伤呈现时间依赖性,疾病早期逼尿肌收缩力代偿性升高,疾病中后期则明显降低;同时糖尿病大鼠的逼尿肌损伤具有空间差异性,近穹顶区逼尿肌与近三角区逼尿肌收缩力下降程度不等。3.正常大鼠的膀胱具有自上(膀胱顶)而下(膀胱出口)的收缩力梯度正差,而糖尿病膀胱进展过程中近穹顶区逼尿肌和近三角区逼尿肌由于差异性损伤,原有的收缩力梯度出现逆差,导致膀胱力学原理改变,排空效率降低。这可能与糖尿病膀胱病程后期,以“膀胱容量过大,残余尿量过多”为主要特点的排尿功能障碍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