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3+离子掺杂NaYF4纳米晶体的荧光调控特性研究

来源 :西安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l12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离子具有丰富的能级结构,使得稀土掺杂纳米发光材料拥有多彩的荧光发射等独特的光学特性,且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光电、太阳能、生物医学、荧光显示、防伪技术等领域。其中,选择性地调控稀土发光材料的荧光特性是研究者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众所周知,稀土离子发光过程主要包括下转换发光和上转换发光过程,且多数研究围绕上转换发光过程及机理展开。稀土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在生物中由于其较强的探测灵敏度已被应用到生物标志和生物成像中,其光谱探测范围主要位于生物组织“光学窗口”内,即600-1100nm波长范围区域。因此,获取较强的红光发射或者实现单带红光发射是实现生物靶向目标检测的前提条件之一。为此,本文主要以NaYF4纳米晶为基质材料,通过离子共掺技术、增加激发功率及构建核壳结构等策略实现对发光离子Ho3+离子发光特性的调控。在近红外光980nm激光激发下,通过引入Ce3+离子调控NaYF4:Yb3+/Ho3+上转换纳米晶体中Ho3+离子的荧光发射,实现其从绿光向红光转变,同时通过增加激发功率和构建核壳结构,进一步提高Ho3+离子的红光发射强度及色纯度。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采用高温共沉淀法合成了具有六方相结构的NaYF4:Yb3+/Ho3+纳米晶体,其尺寸约为20nm。在980nm激光激发下,系统研究了Ce3+离子浓度变化对NaYF4纳米晶体中Ho3+离子上转换发光特性及离子间能量传递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随着Ce3+离子浓度的增加,Ho3+荧光发射由绿光发射转为红光发射,且红绿比增加了近11倍。红光增强主要归因于邻近Ho3+和Ce3+离子间的两个有效交叉弛豫过程。通过对其发光动力学的研究,发现5I6(Ho3+)+2F5/2(Ce3+)→5I7(Ho3+)+2F7/2(Ce3+)交叉弛豫1(CR1)过程起辅助作用,5S2/5F4(Ho3+)+2F5/2(Ce3+)→5F5(Ho3+)+2F7/2(Ce3+)交叉弛豫2(CR2)过程起主导作用。同时通过增加激发功率,实现了NaYF4:Yb3+/Ho3+/Ce3+纳米晶体的红光上转换发射强度的增加。2)为进一步增加红光上转换发射强度,采用外延生长法构建了NaYF4:20%Yb3+/2%Ho3+/12%Ce3+@NaYF4:Yb3+核壳结构纳米晶体。通过调节壳层中敏化剂离子Yb3+离子浓度,实现了Ho3+的红光上转换发光强度的增强。实验结果发现:在NaYF4:20%Yb3+/2%Ho3+/12%Ce3+@NaYF4核壳结构纳米晶体中观察到了明显的荧光增强,其原因是壳层的保护作用抑制了核中激活剂Ho3+离子的无辐射弛豫过程。而当壳层中掺杂的Yb3+离子发生变化时,核壳构型纳米晶体的红光上转换发光强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Yb3+离子浓度为10%mol时达到最强。
其他文献
我国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的最大负效应就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大江大河及湖库水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国家环保总局在"八五"期间把水污染治理重点放在三江、三湖,尤其是
刘少奇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正确思想,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这些正确思想的形成说明
中国汉传佛教最早是由丝绸之路传入国内的,其建筑风格受到了印度佛教建筑的影响。现在的佛教建筑分布在我国各地,不仅仅在崇拜信仰上对人们产生了影响,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也在
建国迄今六十多年来,中国企业职工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度去商品化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过度商品化的演变。劳动力的商品化程度因各国情况而异,虽无统一标准但过度去商品化
我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建设“能力课程”;构建充满活力的实训课堂,探索并实践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做”一体化教
指出虚拟企业中具有关系风险,对之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规避虚拟企业中关系风险的主要手段,并对"提高协作企业之间的信任"这一关键手段作了较详细分析.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中,无论是朝代更替或是物是人非,教育的意义却始终尤为凸显。或许人生本身的价值在于传承,无论是知识还是经验,都是在数千年的积累下一步一步更为精进且磅礴
最早使用“中国梦”这个词的是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进入近代,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一些有志之士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做了各种各样的“中国梦”。1932
自2013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融入全球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这一过程也充满了挑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未充分发挥,中国股票和债券的境外投资者持有比例仍相对较
对违约所造成的损害如何进行救济,一直以来是各国民法所关注的焦点。我国((A同海》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的可预见规则就是在这方面所进行的尝试。从可预见性规则的历史沿革、现状